
首页-新城平台-首页?原标题:让农民搭上产业发展的“顺风车”德宏州近年来实施联农带农提质增效行动纪实
习总书记强调:“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德宏州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围绕建立水涨船高的增长机制、市场低迷时的保护机制、稳固的参与分配机制、财务监督机制、权利义务约束机制,高位推动实施联农带农提质增效行动,形成主要领导亲自统筹谋划、分管领导具体推动的工作格局。州委农办围绕“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这一目标,指导各县(市)因地制宜选准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推动构建“政府全过程统筹服务、龙头企业主抓产销运营、村级组织整合土地等要素资源、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农户深度参与生产加工和收益稳增”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不断成型。各县(市)均完成1个以上联农带农试点示范项目打造,陇川县蚕桑产业联农带农工作入选全省农民增收典型案例。
近年来,芒市通过构建“5+2”利益联结新模式,有效统筹企业、村民、村集体三方利益,实现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同步增收、村集体经济同步壮大,成功走出一条产业助农增收新路子。经过多年的发展,芒市蓝莓种植面积达5521亩,2024至2025产季,蓝莓预计实现产量4400吨,产值3.5亿元。
采取“5种措施”,农民增收更有保障。土地流转收益增长措施。企业对土地流转价格和时限进行了明确:前5年2700元/亩/年,之后每5年递增5%;前3年,租金一次性支付,3年后,租金一年一付。通过土地租金逐年递增,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农民收益持续增加。鲜果采摘计件结算措施。每年采摘季,企业对采摘新手进行岗前培训,上岗前3天按每天100元支付保底工资。熟练工计件,每日可领取工资200元以上。节假日全勤奖励措施。给予春节、目瑙纵歌节、泼水节每个节日前后5天全勤的采摘工奖励100元至150元。产季全勤奖励措施。每个产季,公司对土地流转户累计采摘天数达到120天的,每人奖励2000元,保证农户收入和企业用工“双向稳定”。爱心纾困帮扶措施。由涉及土地流转的村组评议出生活困难的土地流转户,按照每人200元/月的标准给予补助,牢牢兜住防返贫工作底线年起,公司根据新增加土地流转合同面积,按照每亩每年30元的标准,成立爱心基金,帮助流转土地的农户解决临时救助及子女就学帮扶等困难问题。
实施“2种计划”,企业运行更加顺畅。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村党总支领办的劳动力转移服务协会为企业输送务工人员,并利用闲置房屋为务工人员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佳沃公司以10元/人/天的标准支付给劳务协会,协会再根据务工人员所属村组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实施产业工人培育计划。动员土地流转群众到企业务工,企业结合蓝莓不同生长时期,设定蓝莓采摘工、分拣工、除草工、修剪工等工种,因岗、因人开展岗前培训和认定,确保每户土地流转家庭至少有1人参与公司发展。“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农民拿到了两份收入,安心扎根在蓝莓产业上。
为进一步把联农带农压紧压实,芒市正在勐戛镇勐稳村芒丙村民小组试点新模式,拟采取德宏佳裕+芒市国投公司+农户+村集体的模式合作,收益扣除成本后,纯利润农户分配70%、国有企业分配20%、村集体分配10%。
近年来,陇川县探索“托管奖补带”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构建基地共建、产业共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新机制,带动全县1708户蚕农(其中脱贫户692户)2024年户均增收2.95万元。
“托”:依托基地养好小蚕。创新养蚕模式,由德宏正信公司承担起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的小蚕饲养环节的养蚕模式,1-2龄小蚕委托企业基地饲养,3龄蚕后配送给农户养殖,实现了低风险、多批次、规模化养蚕。
“管”:技术员全程指导管理。按照“500亩桑园配备1名蚕桑技术员”的标准,为蚕农提供从桑园种植地块选择到种养管理的全程一条龙技术服务指导。县、乡(镇)、村成立蚕桑工作小组,采取“科技特派员+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示范推广模式,有效提高广大蚕农的种养管理水平,养蚕平均单张产茧稳定在45公斤以上。
“奖”:企业奖励。公司建立“最低保护价收购+仪评定级优质优价+政策性奖励”的模式。一是完善制定“蚕桑产业发展先进村、养蚕总收入先进户、单批次多养蚕先进户、亩桑产值先进户、科技示范户”创建奖,对达到奖励标准的先进户给予嘉奖。二是实施“一次多养”价格联动。养蚕张数越多,奖励越大,鼓励蚕农规模化发展。2024年联动增加蚕农收入96.73万元。三是对通过GOTS有机认证桑园生产的优质蚕茧每公斤再联动奖励2元,2024年奖励67.7万元。四是壮大村集体经济。“蚕农、村集体、企业”三方共推共建,企业收购每公斤蚕茧奖励村集体经济1元,2024年为村集体增收92.39万元以上。
“补”:政府补贴。自2019年以来德宏州级财政每年安排预算1000万元,用于蚕桑产业专项发展,重点对桑苗、地膜、蚕棚进行补助;政府投入项目资金建成9座小蚕共育基地、2座桑枝木耳加工厂、1座蚕茧收烘站,为12个村集体经济每年创收182万元。
“带”:大户示范带动。通过典型户、养蚕大户带动,2024年陇川涌现出年养蚕收入超100万元的村有13个,其中吕良村最高达870万元;团坡村民小组养蚕户14户,户均收入12.72万元。桑园面积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4户;农户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养蚕户18户,赵阿早户以61.8万元年收入成为养蚕状元,蚕桑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2023年以来,瑞丽市以柠檬产业为突破口,采取“三个四”工作法,推动产业转型、群众增收、集体受益、企业盈利。2023年,“瑞丽柠檬”带动村集体增收130余万元,同比增长157%;2024年预计产值1.05亿元,辐射带动3000余农户就近务工,务工收益1600万元以上。瑞丽柠檬成为促农增收的“黄金果”。
“四促法”推动柠檬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引龙头、促提质。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理巍小檬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一园三片区”香水柠檬示范基地,种植面积增加到2.5万亩。二是强科技、促转型。发挥云南农科院热经所瑞丽站柠檬领域科研优势,培养“瑞丽柠檬土专家”1000余名,大力开展良种繁育、优品推广,从传统的“优力克”更新换代为“云柠1号”和“香水柠檬”,瑞丽成为每年8至9月全国唯一出产柠檬鲜果的产区,实现柠檬品质转型。三是延链条、促升级。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借力沪滇协作,建成7500余平方米标准厂房及相关附属设施,通过以商招商引进柠檬企业11家,实现柠檬产品附加值提升20%以上。四是树品牌、促销售。注册授权“瑞丽柠檬”地理标识,推动“瑞丽柠檬”成功进驻国内商超市场。创新开展柠檬种植基地出口资质报备,实现“瑞丽柠檬”原产地直接出口海外市场。
“四个一”开创群众增收致富路。一是土地租赁带动农户增收一点。通过村集体集中流转、统一租赁,推动片区租金大幅提高。二是参与种植管理带动农户增收一点。群众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每年每亩可增收2000元;参与企业柠檬选果厂临时用工,每年每亩增收600元。三是企业管理运营带动农户增收一点。助推龙头企业和农场集团公司合作,建设投产5条柠檬筛选包装加工线万元,提高了群众利益。四是以资产入股管理带动集体受益一点。通过建设标准厂房、筛选包装生产线,招引企业入驻,以“固定收益+浮动收益”模式与村集体合作,村集体每年每亩增收300元,同时按柠檬加工厂筛选作业量每亩约100元计提浮动收益。
“四种岗”引导群众就近就便就业。一是开发流转聘用管理岗。企业以50亩为一个“种植单元”分包给农户种植管理,每个种植单元综合收入10万元,目前已开发100个“种植单元”岗位。二是开发企业固定就业岗。就近就地聘用村民参与生产管理,已为当地村民提供固定就业岗位50个,人均月薪资3500元以上。三是开发种植生产临时岗。目前瑞丽市柠檬全生产周期可提供约10万人次临时就业,每年可为农户增收1500万元。四是开发工厂生产临时岗。企业根据季节性生产需求,按照“计量计时、多劳多得”的原则,工厂可提供1万人次临时就业岗位,每年可增加农户就近务工收入130万元。
盈江是“中国坚果之乡”,2024年全县坚果保有面积32.62万亩,投产面积14.8万亩,鲜果产量3.1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85亿元、综合产值8.5亿元,扣除成本后种植户人均增收1592元。近3年来,投入1.2亿元资金发展壮大坚果产业、培优扶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迪思公司的电商平台辐射全国市场。
盈江县不断培育和完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种植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合同等契约,明确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健全了“保底收购+优质优价、加工返利、集体分红”的“1+3”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坚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保底收购。根据坚果种植区域分片成立专业合作社,企业与合作社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产销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对社员实行原料收购“保护价”机制,市场低迷时期,按最低保护价为6元/公斤收购原料,即4元/公斤成本+2元公斤利润,确保群众收益。
二是优质优价。龙头企业制定坚果的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采购时间、统一分级标准的“四统一”标准,对达到标准的社员,按每吨高于市场价200元的价格优先收购,确保原料稳定供应、产品优质优价。
三是加工返利。对达到“四统一”标准收购的鲜果,公司将加工后利润进行部分返还,按每收购1吨不低于200元的标准二次返利。
四是村集体分红。村集体通过土地、扶贫资产入股,与企业共建产业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投入生产线建设,企业按照不低于投入资本金5%的比例,每年给村集体分红。
2024年底,示范带动、利益联结面积达3万亩,种植农户通过保底收购、优质优价和加工返利,亩均收益2576元;有20个村集体每年通过分红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135.19万元,村均收益6至10万元。
梁河县红仙茶业作为梁河县唯一茶叶规上企业,注册商标“早仙”牌,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公司以“双向订单模式”精制加工生产销售原料茶为主,通过“订单收购+务工就业+降本增效”等方式,帮助农户销售茶叶,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促进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订单收购促增收。采取“公司+初制加工厂+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订单收购鲜叶+原料茶的方式,带动茶叶加工厂和群众销售茶叶促增收。公司收购群众鲜叶,辐射带动当地周边茶园面积3000多亩,惠及茶农600余户1510多人,每年收购鲜叶1700多吨,支付农户鲜叶收购款470多万元,有效带动茶农增收致富。同时公司通过与茶叶初制加工厂合作,大量订单收购干毛茶原料。据统计,2024年公司收购干毛茶1183吨,收购总金额1725万元,涉及茶叶初制加工厂60多家,带动茶农增产增收,促进了区域茶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延伸产业链促就业。公司租赁承包茶叶初制加工厂所3个,自营茶园基地3个,茶园面积700余亩,有茶园承包管理户42户168人(其中:脱贫户5户21人),长期使用采茶工90人。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茶叶精深加工,2024年1月公司入驻梁河县工业园区,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年产量达2000吨的精制茶加工生产线月获得SC认证。公司精制加工厂及其生产线的建成,创造了操作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众多工作岗位,为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目前公司厂区有在职员工40人,2024年发放工资140余万元,带动群众就业成效明显。
降本增效促发展。公司积极推行茶园机械化采收,通过机采不仅大大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且每亩可节本增效500至1000元,有效地促进茶农增产增收,调动山区茶农生产积极性。公司通过筛分、切扎、精制等提高梁河茶的附加值,大幅提高了销售收入,并将增值部分反哺茶农,不仅为茶农解决卖茶难的问题,并为茶农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记者 肖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