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娱乐娱乐-手机app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其实茶叶的本质是农产品,因为中国千年的文化传承,这款农产品身上的文化属性比起其他产品要多得太多,其中可延展的故事和内容也就相对更丰富。但因为其非标准化,也缺乏可靠的评估体系,目前只有模糊的产地概念,所以目前并没有极具特色的品牌。
同样是茶包,立顿通过采购多产地茶叶,再根据各种实验确定的大家公认口味最佳标准,对各产地产品进行拼配保证了成品口感的统一。国内知名老字号大益茶其实也推出过茶包,在大益的茶典上能看到红茶、绿茶、普洱的各种茶包,但是依然无法规模化。
传统茶人品茶觉得入口不同的茶能够给用户不同的惊喜,这确实是非标品的魅力。但是要走向品牌化,那就必须实现口感标准化,包装统一化,品牌概念明确,才能走向国际化。单纯地拿不同产地的料子,带上自己的包装,其实是一件很初始化的事情。
茶叶俗称茶,别名槚(jiǎ)、茗、荈(chuǎn),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茶叶源于中国,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到西晋以后才逐渐普及民间。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物质,具备提神醒脑、助消化、抗氧化、降血压等功能,是天然的健康饮品。目前,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主要成分及功能介绍
茶叶产业链主要为上游茶叶种植、中游茶叶加工、下游消费渠道三个环节。其中上游主要为茶叶种子、肥料、农药等;下游主要为零售、批发、商超、专营店、电商、新式茶饮等渠道。茶叶行业产业链结构图
第一部分是2022年的茶叶市场分析报告。第二部分是中国茶行业的市场和用户需求分析第三部分是中国茶行业电商市场分析第四部分是中国茶行业的典型案例及后续品牌建议方向
第一部分是2022年的茶叶市场分析报告一、生产情况2022年,全国茶叶生产克服干旱等不利影响,面积产量基本稳定,规模扩张态势得到扭转,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加快,茶叶产品向优质多元方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一)数据指标总体向上。1. 茶园面积稳中略增。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增幅稳步收窄,面积盲目扩张趋势已得到扭转。据统计,2022年全国茶园面积达4995.40万亩,同比增加99.31万亩,增幅2.03%;开采茶园面积4539.89万亩,同比增加165.31万亩。其中,超过300万亩的省份分别是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湖南。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 茶叶产量继续稳增。受夏秋季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干旱影响,部分主产省夏秋茶减产。据统计,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为318.10万t,同比增长10.8万t,增幅3.85%。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陕西增产5%以上,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均有不同程度减产。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3. 农业产值保持增长。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180.68亿元,同比增加252.42亿元,增幅8.62%。由于茶叶品质整体优良,加之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带动了干毛茶交易价格整体上涨。名优茶与大宗茶比例约为7:3,经济效益持续稳增。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4. 茶类结构均衡发展。2022年,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生产格局与上年大体一致。产量方面,绿茶产量185.38万t,红茶48.20万t,黑茶42.63万t,乌龙茶31.13万t,白茶9.45万t,黄茶1.30万t。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的产量比例为58.28:15.15:13.40:9.79:2.97:0.41;绿茶在总产量的占比下降,黄茶占比稳定,其他茶类占比攀升。产值方面,绿茶产值2058.19亿元,总值占比为64.71%;红茶509.47亿元,总值占比为16.02%;黑茶268.56亿元,总值占比为8.44%;乌龙茶254.76亿元,总值占比为8.01%;白茶77.93亿元,总值占比为2.45%;黄茶11.77亿元,总值占比为0.37%。
(二)产制运行态势良好。1. 生产运行平稳。总体来看,气候条件对2022年全国茶叶生产的整体影响有限。3月初,湖南、广西部分茶区虽然出现了不同程度干旱,但在中旬随着降水得以缓解。湖北、湖南、江苏等地茶园在夏秋季受到旱灾严重影响,导致夏秋茶产量下降,但质量持续向好,价格还略有上涨。由于国内抗旱防灾技术较为成熟,各地区相应成立技术指导组,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科学抗旱减灾建议,最大程度保障了茶农利益。2022年是抗击新冠的收官之年。各茶叶主产区政府的主要做法:一是积极做好采茶工招募与培训工作,缓解用工缺口;二是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通过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渠道,打造新消费场景;三是研判防控形势,适时调整市场人员管理模式,确保线下交易有序进行;四是深耕科研创新,助推茶叶生产提质增效。这些举措切实维护了茶农收入的稳步增长,保障了全年茶产业的平稳运行。2. 生态低碳成为亮点。各地加快建设标准化的绿色生态茶园,打造绿色低碳茶叶产品和品牌,促进茶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建成各类生态茶园350余万亩。3. 突出问题仍然存在。在中国茶产业持续向好的同时,一些突出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一是采茶用工成本持续走高;二是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市场销售压力增大。二、国内市场首先看过去几年的销售情况,再看2022年的具体情况。近年我国茶叶市场规模呈现不断增长态势。按收益计,我国茶市场的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351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522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2%。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另外随着礼物市场规模逐渐庞大,国人对茶叶礼盒的消费也在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茶叶礼盒市场规模达到418.4亿元,同比增长11.8%;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2022年,中国茶叶内销市场保持平稳。据统计,2022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为239.75万吨,增长9.56万吨,比增4.15%;内销总额3395.27亿元,增长275.31亿元,比增8.82%;内销均价为141.62元/kg,比增4.48%。
(一)内销总量增幅放缓。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量131.10万吨,占总销量的54.68%;红茶38.13万吨,占总销量的15.90%;黑茶36.44万吨,占总销量的15.20%;乌龙茶24.84万吨,占总销量的10.36%;白茶8.13万吨,占总销量的3.39%;黄茶1.12万吨,占总销量的0.47%。
(二)内销总额持续增加。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额2110.45亿元,占内销总额的62.16%;红茶564.21亿元,占总额的16.62%;黑茶321.35亿元,占总额的9.46%;乌龙茶284.56亿元,占总额的8.38%;白茶100.53亿元,占总额的2.96%;黄茶14.17亿元,占总额的0.42%。
(三)内销均价基本稳定。在各茶类中,绿茶均价160.99元/千克,红茶147.97元/千克,黑茶88.19元/千克,乌龙茶114.56元/千克,白茶123.67元/千克,黄茶126.40元/千克。黑茶均价在经历了2021年度的剧烈下调后,触底回升;而白茶均价则出现了轻微迟滞。
(四)企业注册量出现了下滑。2016-2020年我国“茶叶”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上升,并于2020年达到峰值,新增32.46万家,同比增长4.82%。随后2021年“茶叶”相关企业注册量出现下滑,首次低于前一年,新增23.17万家,同比减少28.61%。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五)进口茶叶受2022年度全球茶产业形势的影响,中国进口茶叶明显减少。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茶叶量4.14万t,同比减少11.67%;进口额1.47亿美元,同比减少20.87%;均价3.54美元/千克,同比减少4.93%。(六)运行趋势1. 消费端趋势(1)从消费品类方面看,传统原叶茶的消费保持稳定。绿茶、红茶、乌龙茶仍是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类。白茶近年来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年销量与内销额已分别突破8万t和100亿元,销量占比增幅最迅猛。(2)从消费渠道看,茶叶线上交易已经成为线下消费市场的强有力补充。连锁专卖店、专业交易市场、茶馆、商超是传统消费通路。但在疫情三年中,线上交易成为了中国茶叶流通的最强有力补充。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估算,2022年中国茶叶线亿元,近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3)从消费人群看,年轻态消费群体已逐渐成为市场主力。随着年龄、消费习惯、社会环境的变化,80、90甚至00后对茶的接受度持续走高。在接纳茶叶的同时,年轻一代通过加入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也在改变着茶产品与茶消费,形成完美“和解”。年轻一代的茶文化与茶消费渐成主流。
2. 供给侧趋势(1)产品整体供给方面。为满足消费市场对中国茶叶产品多元化、高质量的需求,解决好茶叶供需失衡、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行业龙头企业各产区政府或在近年来注重补齐基础短板,构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并向茶旅游、新茶饮等新消费供给渠道延展,取得了较好效果。(2)传统茶供给方面。随着新技术、新能源不断应用于加工装备上,茶叶加工向绿色、节能、安全、清洁方向发展,连续化、标准化加工生产线正向初步数字化作业迈进。目前,多个茶类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已得到广泛应用,使品味品质和卫生品质均得到提升,也保障了新风味、新包装的持续研发。(3)新消费供给方面。以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茶颜悦色等为代表的新式茶饮融入大众生活,健康、时尚、社交的属性让新式茶饮成为市场的宠儿。(4)茶文化供给方面。2022年,茶文化热点事件不断,受到各界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需求,茶旅融合的步伐逐渐加快。各地立足生态茶园基础,大力推动茶文化产业的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深挖当地传统茶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打造茶旅精品,促进转型发展,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交融、康养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从而助力茶农增收。
三、外销市场2022年,受汇率波动及疫情反复的影响,中国茶叶出口呈现出“量增价跌总额减”的态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1-12月,中国茶叶出口总量37.52万吨,同比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出口额20.82亿美元,同比减少9.42%;均价5.55美元/千克,同比减少10.77%。整体来看,绿茶仍是我国茶叶出口优势品类,出口量额均占较大比重,分别为83.65%与66.93%。在出口量方面,除普洱茶持续下降(降幅11.94%)外,其余品类茶叶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增幅最高的是红茶,达到了12.33%。在出口额方面,所有品类均有下降;其中,黑茶与普洱茶降幅最为明显,分别为43.96%与42.54%。出口均价方面,普洱茶单价最高,为15.9美元/千克;但各茶类均价全部下调;其中,黑茶降幅最大,达44.99%。总体看来,量增额减的主要原因:一是海运费用大幅下降;二是附加值低的大包装原料茶出口量上升,小包装茶减少;三是向欠发达国家及地区出口的茶叶量增加,拉低了平均单价;四是东南亚和中国香港地区出口的高价茶大幅下降。
第二部分是中国茶行业的市场和用户需求分析基于不同的营销场所,整体人群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总体特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多饮茶、饮好茶”逐渐成为健康生活的潮流,并带动了茶叶消费。目前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数据显示,2022年超过九成的中国消费者有喝茶的经历,保持每天喝茶习惯的消费者占47.5%,43.8%的消费者表示每周的喝茶频率会保持在两到三次。。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从消费者喝茶的主要原因来看:保健养生、生活习惯、休闲放松以及提升是我国消费者表示喝茶的主要原因。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2022年调研的消费者中,有63.3%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喝茶的主要原因是保健养生,61.3%的消费者表示喝茶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有59.0%和31.6%的消费者是休闲放松和提神。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从消费者较为喜爱的茶叶类型来看:绿茶、红茶、普洱茶是我国消费者较为喜爱的茶叶,且在自饮时和送礼时差别不大。
具体来看,绿茶、红茶是我国消费者在自饮时最喜爱的茶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2022年消费者在自饮时最喜爱的茶叶中,绿茶占比最大(这是因为生产绿茶的产地极为广泛,价格较低,且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故受到消费者偏爱),为50.7%;其次为红茶,占比为50.5%。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普洱茶、红茶是我国消费者送礼时较为喜欢的茶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2022年消费者在送礼时最喜爱的茶叶中,普洱茶占比最大(这是因为普洱茶的品饮门槛相对较高,极具收藏和饮用价值,是送礼时的更优之选),为64.2%;其次是红茶,占比为40.1%。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从选购茶叶时考虑因素来看:茶叶气味、茶叶产地是我国消费者在选购茶叶时最看重的因素。根据相关调查显示,2022年中国消费者在选购自饮茶叶时最看重茶叶气味,占比达到了66.5%;在选购送礼茶叶时最看重茶叶产地,占比达到了62.7%。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从消费者单次购买的消费金额来看,2022年为了自饮而购买茶叶的消费者会更注重茶叶的性价比,消费100-200元的消费者占比最高,为36.5%。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2022年以送礼为目的消费者会购买价格更高的茶叶,其中200-400元的茶叶占比最高,约占比37.5%。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从消费者偏好的茶叶礼盒包装来看,金属包装、纸盒包装是消费者较为喜爱的礼盒包装。根据相关调查显示,2022年约有43.3%的消费者选择金属包装的茶叶礼盒;约有29.9%的消费者选择纸盒包装的茶叶礼盒。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消费者选购茶叶的三大渠道分别是电商平台(56.0%)、茶叶专卖店(55.0%)和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茶叶专卖店和线下商超作为传统茶叶销售渠道,具有分布广、选购产品较为直观等优势,因此依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另一方面,随着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业态的发展,电商渠道逐渐发展成为了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途径,电商渠道具有品种丰富、购买方便等特点,受地域性的限制较少,消费者可以购买到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不同茶品种,因此也受到了较多消费者的青睐。
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看,目前我国茶行业主要包括现制茶饮、即饮茶以及茶叶、袋泡茶及茶粉五大类。其中,袋泡茶的形式更受消费者喜爱,截止2021年中国茶叶消费群体规模为4.9亿人,其中选择袋泡茶的用户占比过半,达到51.0%。从年龄段来看,选择袋泡茶的用户超五成年龄在26-40岁之间。
二、男女均衡化特征根据2021年艾媒咨询对中国茶叶线上消费者性别比例调查显示,中国茶叶线上消费用户中,男性用户占比略高于女性,占比为51.1%,女性消费者比例为48.9%。但在不同品类上,男女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三、年轻化特征1.新中式茶馆提供年轻人纯茶消费场所2022年,主打纯茶市场的新中式茶馆的兴起,终于让茶界看到了曙光。新中式茶馆改变传统思路,以社交空间营造为卖点。兼有一些中式元素,提供具私密性、有氛围感、仪式感的体验,满足年轻人更多元的社交需求。以teas tone、煮葉为代表的新中式茶馆迅速得到了年轻群体的青睐,引得一些新茶饮品牌也开始试水纯茶市场。如茶颜悦色就迅速跟进开设新店型“小神闲茶馆”。年轻消费群体的加入,终于激活了中国茶馆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注册茶馆相关企业2万家,同比增加20.2%。2.围炉煮茶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2022年末,喝茶新形式“围炉煮茶”在年轻人中突然蹿红并迅速引爆话题。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播放量已经超过数十亿次,在小红书上的浏览量也高达千万级。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茶叶线.60%,26-30岁用户占比为29.40%,19-25岁用户也占到了17.4%。可见,饮茶年轻化趋势正在凸显起来。抖音2022年发布了专项调查,《抖音电商茶行业洞察报告》中提到,其电商平台和所辖的附属分销机构用户已经趋向年轻化,18到30岁的消费者迅速增加。在茶叶、茶具、茶文化书籍等方面,成为了消费主力。
2020年茶叶电商市场规模279.8亿元,量价齐升,马太效应趋显,底层价值网迭代;2021年茶叶电商交易额为285.5亿元,茶叶线年,从“双十一”的消费数据来看,预计茶叶电商交易额较上年略有提升。茶叶电商的快速发展,让更多年轻消费者对茶有了新的认知,这为传统品牌“年轻化”、创新品牌“多元化”、线上产品“场景化”提供了新的机会。
(一)电商渠道线上电商的基础阵营已成型:传统电商(淘宝、天猫、京东)到社交电商(拼多多、云集、微店)再到内容电商(抖音、快手、小红书),还有延续至今的私域电商(小商场小程序)+新起来的微信视频号,无论是传统品牌进军电商,还是互联网基因的电商品牌,都在建立自己的全域阵地,并深度融合,打造品牌势能与线上生态圈。
(二)直播常态化抖音电商作为兴趣电商的代表,2022年日均搜索用户有1亿+,搜索成交GMV年同比增长110%。视频号电商作为品牌+矩阵化+私域的代表,茶叶赛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21年全年,中国茶叶出口前20大国家,马来西亚排第一位,越南第三位、泰国第十四位、缅甸第二十位。仅以马来西亚市场来看,近几年中国大陆与马来西亚的茶叶贸易额上升迅猛,出口额从2017年的6233万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2.56多亿美元,出口额年均增长超40%。2022年,两大东南亚地区头部在线购物平台Lazada(来赞达)和Shopee(虾皮)将目光对准茶叶在内的食品类目,作为重点招商类目。
电商市场明显呈现出和线下不一样的趋势。国内总趋势中绿茶占比较高;但线上绿茶总体销售一般,黑茶反而更受欢迎。根据魔镜市场分析报告,绿茶在线上呈现出“卖不动”的尴尬局面,可能有2点原因:a季节属性强 b缺乏大品牌主导市场黑茶却能在网上大卖,可能有2点原因:a老茶更“受宠”,季节属性较弱;b通过“老树古树”概念凸显产品品质。可以从绿茶不受欢迎来发现整个茶叶市场品牌化的问题。
(五)茶叶赛道线上玩法的组合目前现有的趋势是:线上+线下;公域+私域;自播+带播;短视频+直播;店播+达播综合组合。
第四部分是中国茶行业的典型案例及后续品牌建议方向高端名茶案例分析:竹叶青前两年知名度最高的品牌应该是竹叶青,主打高端绿茶。
在高端战略下,竹叶青一手抓品质一手抓品牌:竹叶青稀有的原材料和加工制作技艺决定了它的品质,高端品质又圈占了高端客群。在产品上,竹叶青聚焦高端绿茶,并且主打明前春茶。竹叶青采用的茶叶在清明前三十多天便开始采摘,原料要求非常苛刻,只选择海拔在600-1500米之间的峨眉高山茶园,此时茶园刚开始白雪消融,茶树经过漫长冬天的蓄积,营养物质含量最为丰富。只采摘茶芽,1000颗茶芽精选1g论道级竹叶青。产品的稀缺和高品质,决定了它的高价格。“论道”礼盒120g售价2280元,合计9500元一斤。在原材料上,竹叶青开创并坚持高端绿茶的三大标准“高山、明前、茶芽”。在生产加工上,竹叶青采用工业化生产,按照大师标准来把关原料和生产过程。将产品落到品牌上,竹叶青糅合了各种高端消费品牌的长项,比如在机场等商务人士集中的地方大打广告,与香港设计“教父”陈幼坚三度合作,打造高端门店、设计茶叶垂直漂浮的主视觉形象,将竹叶青与“高端绿茶”这一垂直品类进行强关联,并通过极具设计感的线下体验店传递高端服务的体验感。典型案例分析(一):大益茶(一)云南大益茶叶集团(简称大益茶)前身为佛海茶厂,始建于1938年。茶厂在两人带领下引进制茶设备,学习先进制茶方法、自研开发技术,在云南普洱茶区打造了第一条机制滇茶产业链,大益茶在国内茶界迅速登顶。云南大益茶叶集团当前注册资本1亿元。
典型案例分析(二):天福茗茶(一)天福茗茶品牌隶属于天福集团名下产业,创办于1993年,主要经营传统中式茶产品,集茶叶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方位茶业品牌。天福集团母公司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目前在港股上市,截至2020年12月28日,股价为5.99港元/股,港股市值为66.20亿元。
典型案例分析(三):中茶(一)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茶)是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COFCO)成员企业,近期正在主板市场寻求上市。中茶以“国饮中茶”为品牌主张,主营业务为茶叶及相关制品研发、生产及销售。旗下主要品牌包括“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仓”等,主要产品包括乌龙、普洱、花茶、红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绿茶及相关制品等。
典型案例分析(四):澜沧古茶(一)澜沧古茶有限公司,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其品牌历史可追溯至1966年。公司以景迈万亩古茶园为依托,拥有高产优质茶园5000多亩,茶叶初制所9个,年加工能力可达3000吨以上,是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叶企业。
袋泡茶典型案例——CHALI茶里目前,我国袋泡茶品牌大致分为以下五大类:第一类是CHALI茶里、忆江南、茶小空、inWE因味等不断崛起的新锐袋泡茶品牌,主营袋泡茶产品,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传统、最正宗的中国茶;第二类是天福茗茶、大益茶、八马茶业、中闽飘香及艺福堂等本土传统茶企,在坚持弘扬传统茶文化的同时,跨入袋泡茶领域继续发力;第三类是同仁堂、胡庆余堂、雷允上和碧生源等滋补养生类品牌,推出了红豆薏米茶、山楂陈皮茶等祛湿、消食解腻的功能茶,成为袋泡茶市场独树一帜的存在;第四类是以立顿、川宁、Whittard、TEAZEN等国外老牌茶饮品牌为代表的红茶、绿茶、花果茶等袋泡茶产品;第五类是奈雪的茶、喜茶、茶颜悦色、蜜雪冰城等新式茶饮品牌,紧抓线下茶饮业务的同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袋泡茶行业,开启跨界之旅。
官方数据显示,成立于2013年的本土茶包品牌CHALI茶里,在全网拥有超千万的粉丝,八年累计销量突破9亿个袋泡茶包,连续5年霸榜天猫双11花草茶类目第一,成为国内袋泡茶市场新势力品牌的领头羊。在立顿的碎叶茶包备受嫌弃之时,茶里敏锐地嗅到商机,以7103,即7家核心茶园基地、1个自建茶学研究室、0添加天然完整原叶加上3次冲泡口感依然纯正的产品理念为核心,推出了以原叶茶为主打的三角袋泡茶产品,迅速抢占市场。同时紧紧抓牢消费品核心的三大点:产品、渠道和营销。在产品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紧贴当下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丰富产品体系。在渠道方面,茶里采取全渠道布局模式,同时聚焦线上和线下、覆盖B端与C端,全方位触达消费者。在品牌营销上,茶里以高质量内容对话消费者,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以茶会友,从而与消费者一起感受茶意。CHALI茶里通过产品包装和口味创新,以及建立产品标准化,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从而摘掉袋泡茶身上低端、廉价、口感差的标签,重拾中国消费者对袋泡茶的信心。后续对品牌发展的建议
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
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
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
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
茶叶行业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可以说,国内的茶产业是“有名茶,无名牌”。面对这种情况,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基本达成共识,即推行品牌化才是茶企和行业的出路,并且行业先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c模式内卷 ,店铺和店铺;茶楼和茶楼;批发商和批发商;茶博会和茶博会;电商和电商;直播和直播;
茶叶行业的领先企业分别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摸索适合自己的营销模式,采用规范化的管理、现代的推广方式,打破行业困局,逐步树立起企业品牌,如果按照这些企业采取的产品和渠道类型划分,可以将行业内的品牌茶企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这类企业主要是茶叶连锁零售企业,如吴裕泰、天福茗茶、张一元、元长厚等。基本模式是先建立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品牌零售终端,然后沿产业链向上延伸,在各主要产茶区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在自有连锁终端销售自产或收购的各种知名品类茶叶,统一冠以零售终端品牌。面对消费者塑造零售终端的品牌形象。
2.通过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销售,经营企业品牌,以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
这类企业通常是原有的茶叶种植、加工企业,如八马、竹叶青、安息铁观音集团等,多数为名优茶产茶区领导企业,有雄厚的产地资源和生产加工能力,以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终端等方式塑造企业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形象和地位。
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较强,开始逐步尝试从销售传统茶叶向创新型茶叶产品转变,使茶产品具有快消品性质,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流通速度,扩大消费人群和饮用方式。如云南龙润普洱茶集团较早时间就开始发展袋泡茶,通过超市面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销售,以创新便捷的产品形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其他企业还有星愿(中国)等。
企业在推广品牌之前,应该先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产品需求特点,建立明确的品牌核心价值,作为品牌推广和品牌形象建立的中心和出发点。而茶叶本身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并且为绝大多数国人所知晓,可以为品牌提供牢固的物质利益支撑。同时,品牌还可以从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以及轻松、休闲的情感需求中挖掘品牌的情感利益支撑。此外,食品行业比较流行的天然绿色概念,也可以用来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茶叶品牌形象,使消费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了解和熟悉品牌,加快企业建立强势品牌的过程。
做大市场和品牌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而茶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可以考虑进行资本运作,与行业外大资本合作,提高企业市场操作能力。譬如星愿(中国)被中国矿业以6.4亿港元收购后,企业开始业务战略转型,开始开发袋装茶市场,从2008年2月星愿已开始生产大红袍茶包,致力于茶包市场的开发和扩张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传统茶叶处于市场饱和状态,难以全部消化不断增长的产能,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讲究一冲二泡慢饮的传统饮茶方式受到挑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茶多酚粉或茶叶原汤为原料的茶饮料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饮料种类。可以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茶叶的产品表现形式也需要创新,企业可以考虑从单一的原叶茶热水浸泡,逐步转到开发具有快速消费品特征的茶叶新产品,如袋装茶、茶食品,茶饮料等,这样还可以避免现有茶叶销售终端的制约,进入更广阔现代连锁的终端渠道。
不管是国内外的电商平台还是直播渠道,都可以最大化的实现新品牌的风向传播。
充分考虑大健康趋势,2023年,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不仅在寻找健康的无添加食品饮料,也在积极寻求添加了营养成分或功能成分、能够促进健康的食品饮料。可以瞄准功能区,直击精准人群,在消费市场中,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不尽相同,为此,品牌不妨从人群细分出发,针对男性、女性、儿童、老人、孕妇等不同人群,遵循千人千态的原则进行定制化功能产品的研究。做好包装,“颜值即正义”的当下,“美貌”成为产品打动新一代消费者的“敲门砖”,包装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新消费浪潮中,产品包装设计已不再仅仅起到保护、保存作用,更是彰显产品调性,体现产品底蕴,宣扬产品价值的直观体现。好的包装能更好地将产品与“志同道合”的消费者进行精准配对。保持可持续发展,注意环保。回归茶叶的初心,茶叶品质作为基础保障。茶之国饮,应做好千年传承。
参考来源:1.艾媒咨询2.中国茶叶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3.魔镜报告4.2022抖音电商茶行业洞察报告5.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6.《2022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7.《2022年度中国茶行业发展白皮书》8.FDL数食主张《进击的袋泡茶,如何“泡”出千亿市场》9.茶周刊《2022年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