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城娱乐-万和城平台-领衔招商代理服务平台茶叶最早起源于我国西南部地区,即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一带。早在春秋时期,茶叶作为药用已引起古代中国人的关注。据西汉王褒所撰《童约》中记载:四川的蒙顶山是我国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蒙顶山地处四川省雅安市和名山县之间,是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山体为东北 - 西南走向,长约 10 千米、宽约 4 千米,最高峰上清峰,海拔 1456米。这里多雨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 15度左右,一月平均气温 5度左右,七月平均气温 23度左右。无霜期高达 308 天。降水丰沛,雨日多达 200 天左右,常年降雨量高达 2000 毫米以上,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境条件。公元前 53 年,僧人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一些野生茶的药理作用,后将其驯化并进行人工栽培,首开人工栽培茶树之先河。因此被誉为世界上种植茶叶第一人,被后人尊称为“茶祖”。蒙顶山也因此被称为“世界茶文化圣山”。后茶叶种植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
第一阶段(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16 世纪):茶叶在中国国内及东亚传播与扩散阶段。本阶段自公元前 53 年吴理线 余年。早期,茶的种植仅限于四川一带,至秦汉时期,已出现了简单的茶叶加工。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茶叶种植及加工技术遂由四川沿长江向东部地区扩散,先扩散至长江流域一带,此后,在秦岭—淮河以南适宜茶叶生长的广大地区陆续开始了茶叶种植与加工。据唐代陆羽所撰《茶经》记载:至唐代,全国已形成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八大茶叶产区[1]。饮茶之风也在全国各地兴起,唐宋时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十大名茶:即: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都匀毛尖、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和祁门红茶。
茶叶在中国国内扩散的同时,也在向中国的近邻朝鲜及日本传播。早在公元 6 世纪和 7世纪,朝鲜半岛上的大批新罗僧人为求佛法来到中国,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善德女王公元 632 年~647 年在位。由此可见,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2]。
茶叶种植技术传到日本始于 9 世纪前期,比朝鲜半岛大约晚 200 多年。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 805 年,从中国学佛归来的最澄和尚带回了茶籽,种在日吉神社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3]。
第二阶段(公元 17 世纪~19 世纪):茶叶由中国向南亚、东南亚及拉美地区扩散阶段。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殖民者相继到达东方。中国的茶叶种植、加工及饮茶习俗引起西方殖民者的广泛兴趣。1607 年荷兰从澳门运茶至印度尼西亚万丹,然后于 1610 年带回荷兰,首开欧洲饮茶之风[4]。此后,茶叶消费量迅速扩大。但由于欧洲大多地处中纬度地区,热量条件无法满足茶叶种植的需要,荷、英等国开始将中国的茶叶种植及加工技术陆续引进到他们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殖民地。1848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先后从中国将茶树和茶籽引进到印度和斯里兰卡。由于南亚、东南亚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使茶叶种植及加工在这些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备受欢迎的印度阿萨姆红茶,就是利用 1836 年引进的我国红茶制茶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也一度成为继我国以后的第二个商业茶叶生产地区。
同期,中国的茶叶种植及加工技术也开始向拉美地区传播。1808 年葡萄牙王室为避战乱初迁至巴西里约热内卢后,葡摄政王若昂六世企望巴西取代中国直接向欧洲出口茶叶赚钱,决定聘请中国茶农到巴西种茶。同年,葡萄牙王室从澳门聘请了几名中国茶农到里约热内卢近郊的植物园试种茶树,获得成功[5]。从而使巴西成为美洲第一个种植茶叶的国家。1824 年,中国茶树及茶籽又传到了阿根廷,阿根廷成为继巴西之后美洲第二个种植茶叶的国家。
第三阶段(20 世纪以来):茶叶种植技术向东非地区的扩散。茶叶生产向东非地区的扩散始于20世纪初。1890年,英、德瓜分东非,肯尼亚被划归英国,1895年正式成为英国的“东非保护地”。由于肯尼亚的水热条件较好,1903年英国殖民者从印度引进茶种开始在肯尼亚蒙巴萨的LMURU地区试种,到1912年才开始在西部大面积种植。20世纪20年代中期,茶叶开始作为商品生产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叶经营者将其技术与资金从印度、斯里兰卡转至肯尼亚一带,从而使肯尼亚的红茶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经过长期的扩散,中国的茶叶种植及加工技术传到了除欧洲、北美及大洋洲之外的亚、非、拉广大地区,茶叶也因此成为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三大饮料作物。现全世界共有 50 多个茶叶生产国。由于受茶叶生境条件的严格制约,茶叶生产在地域上表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
1 、世界茶叶生产高度集中于南北纬 30 度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茶树为常绿灌木,适应性虽强,但是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海拔以及风速等因素都有着自身的严格要求。茶树适宜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就温度来看,年平均气温 10 度~30度的地区均可生长, 但以 20度~25 度为最佳;就湿度来看,茶树喜欢湿度较大的地方,降水量多且均匀,以 1500 毫米~2500 毫米为宜;光照可强可弱,日光较为充足的区域适宜生长红茶,荫蔽的区域适宜绿茶的生长,但以弱光为佳;土壤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且呈酸性,海拔约为 10 米~2000 米之间,风速以微风为主。有鉴于此,世界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南北纬30度之间的地区。
2、亚洲在世界茶叶生产中占绝对优势,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4/5 以上。据世界茶叶协会资料2011 年世界茶叶总产量为 466.9 万吨。其中,茶叶年产量超过000 吨的国家共有 28 个,茶叶产量合计为 464.8 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99.55%。
亚洲是世界上茶叶生产最集中的地区,在图表所列的 28 个国家中,亚洲国家即占有 13个,合计产量达 401.88 万吨,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 86.1%;非洲次之,主要茶叶生产国达 11个,年产茶叶 57.62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12.3%。拉美第三,同年茶叶总产量仅为 5.3 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1.1%。
3、中、印两国茶叶产量名列世界第一、二位,合占世界茶叶产量 1/2 以上,以国别论,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土耳其和越南是世界六大茶叶生产国,年茶叶产量均在 20 万吨以上,六国合计茶叶产量为 376.77 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80.7%。其中,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占当年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35.1%;印度次之,占 20.7%,二者合占世界茶叶生产总量的 56%。
根据世界茶叶生产的地理集中度,可将其分为东亚、南亚、东非和东南亚四大主要产区。
东亚产区为世界第一大茶叶产区,主要生产国有中国、日本等国。2011 年茶叶产量高达174 万多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37%。东亚在世界茶叶生产的绝对优势比重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茶叶生产和加工历史悠久,受中国的影响,东亚各国茶叶种植历史普遍较长;二是区内适宜茶叶生长的地域范围广阔,地形复杂,降水丰富,温度、湿度条件较好,为不同种类的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茶园分布面积最大、茶叶产量最高的国家。 2011 年茶叶总产量高达 164 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35%,占东亚茶叶总产量的 94%。茶叶生产高度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可分为四大茶叶产区:即西南产区、华南产区、江南产区和江北产区。茶叶品种齐全,包括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等;
日本是东亚第二大茶叶生产国,自公元 805 年日本从中国引进茶叶种子并开始栽种以来,已有 1200 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日本适宜茶叶生长的地域范围较小,除九州及本州南部有部分亚热带气候区适宜茶叶生长以外,其他地区大多不适宜茶叶生长。目前,日本茶叶生产集中于静冈、鹿儿岛、三重等县市,2011 年茶叶产量仅为 10.1 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2.2%,列世界第 10 位,主要品种为绿茶和红茶。
南亚产区是世界第二大产茶区,主要生产国有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尼泊尔等国。 2011 年全区茶叶的总产量为 153.5 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1/3。
其中,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茶叶生产国,2011 年茶叶产量达 96.7 万吨,占当年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20.7%。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湿度大,是茶树生长的最佳区域之一。
但 18 世纪以前,南亚并无茶叶种植。18 世纪中叶以后,鉴于欧洲饮茶之风日盛,英国殖民者开始从中国引进茶籽试种茶树,东印度公司还多次派人来华采集茶种,招募种茶与制茶技术人员,并采取庄园制的大生产方式,从事茶叶的开发种植、加工与销售业务。从而使茶叶生产和加工在英属印度获得了快速发展,一跃而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产区。这一区域的茶叶品种较为单一,以红茶为主,其中以大吉岭、阿萨姆和尼尔基里三种茶的质量最为著名。
印度的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一是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二是恒河下游的西孟加拉邦;三是印度半岛东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四是印度半岛西南部的喀拉拉邦。其中,前两个邦地处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带及恒河三角洲,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区,气候湿热,特殊的气候和土壤为茶树生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生境条件。后两个邦位于印度半岛南部东西两侧,为印度仅有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东、西高止山脉中南端的山麓地带。
斯里兰卡茶业始于 1867 年,由英国人杰姆·泰莱(James Taylar)从印度引种,现为南亚第二大茶叶生产国,2011 年茶叶产量为 32.75 万吨,仅次于中国、印度、肯尼亚居世界第四位。
斯里兰卡为典型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茶园分布较为零散,以中部山地居多;孟加拉国地处恒河三角洲,具有优越的茶叶生长条件,2011 年茶叶产量 6.05万吨,居世界第 12 位,主要分布于国土西北部地区。尼泊尔茶叶生产历史与斯里兰卡大体相当。
1863 年尼首相 Junga Bahadur Rana 访问中国,带回了中国皇帝的礼物—茶种子,从此开始了尼泊尔的茶种植业。尼泊尔的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山区,平原种植及加工 CTC 茶,丘陵山区种植和加工传统茶。
东非产区是世界第三大茶叶产区。2011 年茶叶产量 57.3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12%左右。主要产茶国有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等国。尤以肯尼亚茶叶产量最大,达 37.8 万吨,占当年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8.1%,仅次于中、印两国居世界第三位。
其次是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等国。该区属于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 1200 毫米~1900 毫米之间,地势较高,以高原为主,盛产红茶。肯尼亚的茶园主要分布在东非大裂谷两边的高原丘陵地带,即东经 34 度~38 度,北纬 2 度~南纬 2 度的区域。基本上形成两大片:一片位于内罗毕东北方向,在肯尼亚山附近;一片位于内罗毕西北方向,围绕维多里亚湖的东侧。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很适于茶树生长。栽植茶树的海拔高度为 970 米~ 2400 米,年降雨量 1200毫米~1900 毫米。主要集中在 4 月~5 月的大雨季和 11 月~12 月的小雨季,二者占全年雨量 60%以上。常年的月均温度为 12度~29 度,昼夜温差较大。全年光照充分,平均日辐射量每平方厘米 40 卡以上。茶叶生产可全年进行,采摘高峰在大、小雨季内[6]。乌干达的茶树则集中于北部维多利亚湖半月形区域、西南高原及西部尼罗河地区。
世界第四大茶叶产区是东南亚产区。2011 年茶叶产量为 47.57 万吨,占世界产量的 1/10。主要集中于越南、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四国。
这里山地丘陵面积广阔,地形相对高差大,气候湿热。其中,中南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为茶叶生产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本区主要种植红茶和绿茶等。
越南是本区茶叶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六大茶叶生产国,2011 年茶叶产量 22 万吨,占当年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4.7%。越南的茶叶有两个品种:红茶和绿茶。红茶用于出口,绿茶用于国内消费,是越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越南茶叶生产集中分布于越南北部山区和中部一带,主要茶区在越南首都河内附近[7]。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八大产茶国,在国际茶叶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历史上印尼曾是第三大产茶国(1918 年),2003 年前一直位列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之后,居世界第五。但由于政府对茶叶重视不够,加之茶叶品种单一,故茶叶生产持续下滑。2004 年被土耳其超越, 2006 年又落后于越南,2011 年又被伊朗超过,现降至第八位。
印尼的茶叶主要是红茶,占茶叶总产量的 3/4。茶园主要位于西爪哇省和苏门答腊, 其中西爪哇省占茶园总面积的 80%以上,是 17 世纪末荷兰人最早种植茶树的地方。区内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山峦纵横,最高山峰高达 3078 米,茶树主要种植于海拔 300 米~1800 米的山区。土壤肥沃,多为火山灰土和砖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很少低于 3%的,高的达 8%以上,且深厚疏松, 为茶树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8]。
泰国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与我国云南省、缅甸、老挝交界的清迈、清莱两府山区,主要品种为从中国引进的乌龙茶,其余是分散的荒山野茶树,一般在 3 月份集中采摘, 大多加工成红条茶或绿条茶[9]。马来西亚茶叶种植始于 20 世纪 20年代,当时有大批来自广东、福建的华人到马来西亚开采锡矿,遂将广东、福建等地的茶籽带到马来西亚种植,以解决炎热天气和繁重采矿劳动的饮用之需[9]。目前,马来西亚的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马来半岛上的金马伦高原,这里平均海拔 900 米,气温为 14度~24 度,有两个不明显的旱季,月平均降水量 104毫米~317 毫米,年降水量超过2000 毫米[10,11]。该地茶叶品种以红茶为主,占总产量的 80%。
就国家来看,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仍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领跑世界茶叶生产,稳坐世界茶叶生产前四位。此外,从近十几年来其他一些茶叶生产国的发展情况来看,预计越南、印尼、日本、泰国、孟加拉等国的茶叶产量将会有所提高,从而进一步强化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茶叶产区在世界茶叶生产中的地位。而非洲的坦桑尼亚由于自然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在世界茶叶生产中的地位则持续下降,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非产区在世界茶叶生产中的比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西亚的土耳其、伊朗等国近年来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取得明显成效,2010 年土、伊两国茶叶产量分别达到 22.2 万吨和 16.3 万吨,位列世界第六、第八位,在世界茶叶生产中的地位迅速攀升。此外,南美的阿根廷 2010 年茶叶产量已达 9.7 万吨,位列世界第十位,茶叶净出口量达 9.2 万吨,仅次于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越南、印尼、马拉维等国,居世界第八位,堪称世界茶叶生产国中的后起之秀。
[ 1] 李汉伟.陆羽及其茶经[J].农业考古,1993(4):13-17
[ 4] 张应龙.鸦片战争前中荷茶叶贸易初探[J].暨南学报(社科版),,20(3):92-99
[ 5] 郝名玮,徐世澄.拉丁美洲文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64
[ 6] 农牧渔业部外事司亚非处.肯尼亚茶叶生产后来居上[J].世界农业,1985(1):12-15
[ 7] 莫小燕,蓝庆江.越南茶叶生产现状与展望[J].广西热带农业,2010(6):65-67
[10] 权启爱.马来西亚的拉茶及花草茶[J].中国茶叶,2002(6):36-37
[11] 黄循精.马来西亚高地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