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傲世皇朝/平台注册
首页/傲世皇朝/平台注册
全站搜索
文章正文
首页、天九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19 16:10    文字:【】【】【
摘要:首页、天九注册、首页 4月8日,屏山县中都镇召开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暨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会议由副镇长廖邦宇主持,镇政府主要领导、相关股室(中心)负责人、各村(社区)支部书

  首页、天九注册、首页4月8日,屏山县中都镇召开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暨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会议由副镇长廖邦宇主持,镇政府主要领导、相关股室(中心)负责人、各村(社区)支部书记,分管环保、乡村振兴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参加会议。会上,副镇长廖邦宇传达学习中、省、市、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激发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会议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人围绕配合做好迎接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和水质提升保护方面进行发言,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代表围绕全镇畜禽养殖管理、种养循环、秸杆禁烧方面进行发言,河长制办公室、城乡交通国土规划建设办公室、夷都社区、双河村负责人分别结合自身业务情况针对环境保护作汇报。会议强调,要结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督察内容及屏山县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各村(社区)要积极开展环保督察“回头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有关部门,镇级各部门加大巡查力度,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不发生污染事件,顺利通过本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考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军提出工作要求: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学习相关文件,切实把握生态环境保护要义;二是抓好问题导向,压紧压实责任,持续筑牢生态底线;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做好群众、企业等政策讲解工作,共同维护生态环境;四是强化奖惩制度,针对部分个人、企业污染行为,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五是突出工作目标,紧抓环保工作要点,紧盯问题整改。会议还对乡村振兴、耕地流出整改、农村自建房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供稿:屏山县中都镇)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光明媚,生机勃勃。在合江县真龙柚现代农业园区,万亩真龙柚花迎风绽放,纯白色的柚子花隐藏在葱郁绿叶间,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眼下正是真龙柚授粉的好时节,园区里一片忙碌的景象,由线支队伍正帮柚农进行人工疏花授粉,力保今年真龙柚增产增收。在真龙镇瓦房村,像刘伟华这样的种植大户都忙着春季真龙柚疏花授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往年这个时候我都加班加点干,生怕下雨影响授粉,但是今年乡贤来帮我咯,我们十多个人很快就干完了!”刘伟华开心地说道,“我家种了200多株真龙柚,基本都是老树子,属于盛果期。前两天镇乡联会走访到我家,我反映了疏花授粉的困难,这两天他们就组织代表来帮我一起干。这些乡贤都拥有非常丰富的种植经验,他们传授了我很多新的种植技巧,我真的太感谢他们了!”真龙镇作为赤水河流域真龙柚核心示范区的示范片建设区域,是真龙柚原产地和主产区,目前全镇线万公斤。近期,乡联会成员下乡传授春季管护经验时收到了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近期多雨天气导致真龙柚授粉来不及。于是乡贤会立即组织了34名有种植经验的乡贤志愿者,分为6个队伍到各村开展疏花授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有迫切需求的种植户进行授粉,受到柚农的一致好评。近年以来,真龙镇积极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真龙柚、荔枝等产业发展,探索真龙镇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路径,努力引导乡贤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和“领路人”。(供稿:合江县真龙镇 曾稀雨)

  签约总金额超1.85亿元!2024中国沐川紫茶大会暨红茶贸易洽谈会举行

  (记者 蒋培路 文/图)4月8日,以“寻沐源川道,品生态紫茶”为主题的2024中国沐川紫茶大会暨红茶贸易洽谈会在乐山市沐川县开幕。国内外的茶业界专家、茶企代表及各界嘉宾近200人参加活动,共议茶事,共谋茶产业发展。本次大会包括开幕式、红茶贸易洽谈会以及手工制茶比赛三大环节。开幕式上,精彩的茶艺表演让在场嘉宾领略到了当地的茶文化魅力。现场为沐川茶产业示范乡镇、沐川茶产业明星企业、沐川茶产业农村家庭能人进行了授牌。授牌仪式红茶贸易洽谈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的代表分别就我国红茶贸易及出口茶产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展望。沐川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作沐川茶产业发展情况介绍,沐川茶企代表作红茶产品推介。现场,与会茶企、茶商积极洽谈合作,多家沐川茶企与国内外参会企业成功签订了茶叶销售订单,签约总金额超1.85亿元。签约仪式手工制茶比赛环节同样精彩纷呈。来自沐川县11个乡镇的20名参赛人员经过现场激烈比拼,充分展示了各自的制茶技艺,最终评选出了优胜者。手工制茶比赛“沐川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沐川茶’醇厚浓香的优良品质,其中以沐川紫茶最负盛名。”沐川县委书记余斌表示,近年来,沐川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精心培育和提升发展,现有茶园面积22.5万亩,茶叶加工企业40余家,年产干茶2万余吨、红茶2000吨,2023年度实现红茶出口1000吨,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茶农持续增收。面向未来,沐川县将继续坚持以“绿色、有机、富硒”为主攻方向,推动以沐川紫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做大做强,依托“中国紫茶之乡”品牌优势,坚定“一核一带”“五园四中心”发展思路,走好“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发展路径,持续做大茶产业、推广茶科技、弘扬茶文化,着力打造乌蒙山区优质茶乡。

  (古良驹 记者 常艰)春天的青神,不只有八十里最美岷江。放眼青神全境,“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处处水清岸绿景美。近年来,眉山市青神县因水传承、依水筑园、借水发力,全面加强岷江流域水质保护,系统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守住了岷江的“碧水清如许”“青山两岸出”,岷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三年稳定达Ⅱ类。大笔写意河湖水质持续向好4月3日,在游人如织的青神县唤鱼公园,青神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付贵正在和同事一起进行水质检测,他们身背专业设备,深入点位,取出透明的采样瓶,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水中,采集水样。回到分析室,检测人员打开各种精密的仪器,对水样逐一进行检测。他们专注地观察着仪器上的数据,细致入微地记录着每一个关键指标。一旁的工具箱中,各类试剂整齐排列。他们熟练地取用试剂,进行化学分析。现场气氛紧张而有序,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们深知,每一个数据都关系到河湖水质,关系到群众的生活。与此同时,在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河长刘如祥已经绕着沙溪河巡视了一圈,并在“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巡河APP上记录下巡河情况,“我们每天都会开展巡河,方便随时共享信息。”在河长和巡河员们的共同努力下,百家池村入选全省第一批“水美新村”典型村。在岷江之畔,青神宛如一位坚定的守护者,坚守着“碧水清如许”的美景,大笔阔墨,写出应有的河湖好水质。青神树牢上游意识,肩负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全面加强岷江流域水质保护,系统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印发实施的《青神县“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的前行道路。在流域水生态治理保护的征程中,青神与彭山区、东坡区、乐山市市中区携手同行,建立了良好的跨流域区域河湖联防联控机制。2023年,联席会议的召开和联合巡河护河行动的开展,见证了他们的努力与决心。正是这些不懈的努力,让河湖水质持续向好,岷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三年稳定达到Ⅱ类。为了实时掌握水质情况,他们落实以“测”促“治”的举措,对流域断面的35个点位进行月度监测。这是对岷江的深情呵护,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坚定承诺。在青神的努力下,岷江碧水长流,两岸青山耸立。这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大家共同的美丽家园。工笔精致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河湖水质持续向好的同时,青神县正在用工笔,精致细腻地描出水生态保护修复的“清明上河图”。“唤鱼公园水好景好,外地朋友来,还可以带他们来看水幕电影,感受东坡文化承载地的内涵。我以前的老房子就在这一片,变化真的是太大了。”正在唤鱼公园散步的市民高兴地说。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青神公园绕城、生态宜居,城市“绿量”增加、城市“绿线”延长,更多的城市绿色公共空间得以提升拓展。四川青神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项目,让青神的自然岸线%。生态湿地的建设,让青神更加秀美,367万平方米的湿地、100多万亩水生植物、150公里的生态“绿带”以及4条穿城的生态水系,让岷江(青神段)两岸绽放出处处是景、满眼皆绿的景象。在此基础上的唤鱼公园项目建设,让曾经的“老破小”临水街区华丽转身,成为拥有极致美丽水景的“城市新名片”。水清岸绿之间,这里保留了“老河街”的记忆,“如是小院”的清幽,“原生树木”的葱郁,以及“国营709厂”的历史痕迹;融入了婚姻登记的甜蜜、游客集散的热闹、体育运动的活力、书籍阅读的宁静和志愿服务的温暖,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会客厅和市民休闲的新空间。妙笔生花生态本底孕育出生态美景大笔写意和工笔细腻,绘出来的是青神处处的良好水生态,在生态本底下,大自然开始了它的“妙笔生花”。随着青神生态环境的改善,珍稀鸟类常常进入大家的视野。在乡村田埂、河湖沿岸、竹林山间,行人常见鱼跃鸟飞。800余种野生动植物在青神找到了温暖的家,其中包括珍贵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兽类和鸟类。萤火虫对陆栖或水栖环境要求十分严苛,其生存繁育需要水质干净、空气湿润、食物充足的环境。随着湿地保护培育的升级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作为公认生态指标生物的萤火虫,近年来在青神县境内不断增多。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环境清新的乡野,成了萤火虫的最佳栖息地。这里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萤火虫生态区。12种萤火虫在青神“栖居”,其中不乏珍稀品种,还有以青神命名的“青神萤”。每年三四月份,在青神的兰厂沟、古中岩、黄水凼、小三峡等地,常常能看到成群飞舞的萤火虫,如点点繁星般闪耀。这是独属于青神春季的浪漫,让各地游客流连忘返。借助这浪漫的萤火,青神整合特色项目资源,打造萤火虫季丰富多彩的文旅节目。新模式、新体验、新空间,共同演绎着青神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发展成果。“竹里萤光”特色IP深入人心,2022年曝光量超过1亿次。2023年成功举办的“萤火虫观萤季”,更让这座西南小城因萤火虫而再次扬名中外。2024年3月20日至4月20日的青神赏萤季,在游客纷至沓来的同时,中央、省级媒体,以及大量自媒体纷纷到这里开展萤火虫直播,青神良好的河湖生态充分展示在人们面前。2023年青神县水上运动周,全县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运动员超过1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超过5000万元。良好水生态打底,“水域经济”已成为推动和服务青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以水为笔,青神县绘就了一幅美丽幸福的河湖画卷。青神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的润泽下,一步步变为现实。

  (闫凯 记者 汤斌 文/图)开好头,起好步,谋好篇。为全面打好、打响春耕备耕这一关乎农业稳定和粮食丰收的开局之战,连日来,资阳市安岳县抢抓农时备春耕,稳抓农事促生产,在全县各地掀起了一阵阵春耕生产的滚滚热浪。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从农家院落到城市社区,处处洋溢着人们春日里辛勤劳作的幸福笑脸。盘活良田  土地增活力古语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抢抓农时,即抢抓丰收。4月8日一早,当许多人还尚沉浸在温柔的梦乡时,在资阳市安岳县护龙镇夹石村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已是一片火热场景。数台播种机轮番上阵,松土、除草、播种、施肥……农户们奋力抢抓生产,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战在田间地头,助力该村粮食丰收增产。播种机正在播种“这70多亩的玉米和高粱总算种完了。”夹石村党总支书记舒军华咕咚咕咚一瓶水下肚,顺势打了个“水嗝”,随后长舒了一口气道。连日来,舒军华带领着夹石村的农户们,披星戴月、紧追慢赶,总算将一袋袋种子播撒在这片“沉睡”的土地上。舒军华说,春播秋收,播撒的是种子,收获的是希望。谁曾想到,这片70多亩的土地,曾经因业主经营不善,导致撂荒了多年。“这么好的土地资源,不种粮食实在可惜。正好有政策的大力支持,于是今年年初我们一起商量,将这片撂荒地整治出来,随后马不停蹄地翻新播种。”舒军华始终觉得,把种子牢牢地种在土里,种子“踏实”,心里也踏实。“成熟后,玉米拿来卖,高粱用来烤酒,综合算下来,效益也不错。”舒军华掐指估摸一下,思索道:“村子里有烤房,高粱成熟后加工一下便可以烤酒。”舒军华说,他已经联系了多家酒厂的负责人,提前预定出了三四千斤的高粱酒。高粱酒卖出去,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指日可待。当然,高粱烤酒只是舒军华带领夹石村农户发家致富的一条路径。振兴夹石村村集体经济的工作重点,还是要紧紧围绕着撂荒地整治和耕地复耕工作。近两年来,该村的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经整治了400多亩。整治后的土地,上半年种玉米、高粱,下半年种植儿菜。后续,舒军华还打算种植小麦和油菜。加强撂荒地整治,盘活土地资源,致力让良田变粮田,一直是该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命题。据护龙镇人民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自去年以来,该镇已经整治了1993亩土地,用来进行粮经复合种植。接下来,该镇将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措施,确保粮食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粮经统筹  产业添动力把良田“盘活”,“盘”是方式,“活”是目的,这正是题中应有之意。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盘”优产业结构,“盘”高土地产出效益?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安岳县乾龙镇给出了“盘”的答案,即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技术发展,采取“退果还粮、移果上山”方式,积极探索“果+粮、鱼+粮”粮经统筹模式。育秧中心当日,记者走进该镇粮经统筹示范基地水稻育秧中心,只见一排排秧苗鲜绿可爱,宛若孩童般静静地躺在摇篮里。据了解,该中心占地面积7185平方米,由安岳中安集团下属普源农业投资建设,由四川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平教授团队技术指导,于2023年12月开工建设,2024年3月正式建成投用。科研赋力,科技赋能,高水平助力水稻丰产丰收。据该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育秧中心配置现代化育秧设备4套,采取棚内全自动立体循环结构催芽、棚外育苗方式,可保障1万亩水稻育秧;采取全程棚内育秧模式,可育秧苗3万盘,能满足1500亩水稻育秧。通过实行自动化控温、控湿、补光,能有效提高种子出芽率,有效缩短育秧期,提高水稻单产。创新育秧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在此基础上兼顾经济作物的发展,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非常重要。近年来,为优化该地产业发展结构,乾龙镇积极探索“柠檬+水稻”粮经统筹“果+粮”模式,实施老旧柠檬园转型升级,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20亩,年新增水稻产量70吨,保留柠檬种植面积60亩并间作粮油蔬菜等农作物,每亩种植柠檬38株,预计柠檬每亩增产约1000公斤,亩均综合纯收益增加2400余元,对于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安岳柠檬的品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农户们正在移栽辣椒柠檬发展前景“酸甜可口”,辣椒市场也一片“火辣”。在“10×20”高低箱间种基地里,只见一株株柠檬树茂密挺拔,间隔有序,整齐排列田间,另有10余名工人在柠檬行间一边移栽辣椒苗,一边浇水。“最近气温回升,天气有点干燥,辣椒苗也怕‘辣’呀。”基地负责人周亚军边浇水,边打趣道。“近几年辣椒是个紧俏货,不受南北口味限制,几乎成为了家家餐桌必备的下饭‘神器’。青椒价格随着市场走,红椒保底收购价在1.3元/斤左右,销路不愁。”周亚军说,近期总共移栽了80亩的辣椒,预计5月中旬便可采摘发货,他对辣椒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守住“米袋子”,擦亮“酸果子”,托稳“菜篮子”。一直以来,乾龙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持续加强耕地利用保护,积极引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致力于粮食生产安全、柠檬产业发展、菜篮子供应充足这三件大事。据相关工作人员称,后续,该镇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

  《2024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发布 拼多多从人才与技术入手培育新质生产力

  (唐堂)近日,2024中国农产品电商高层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举行。该研讨会已连续举办十八届,由商务部流通司、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指导,数字农产品电商30人论坛主办。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电商国。农产品电商之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关键在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产销的直接对接,关键在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呈现出东中西部竞相发展、各类农产品加速覆盖的良好态势。其中,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为农业数字化转型贡献了一份力量。光明花博邨的工作人员正在为科技小院大赛新赛季做种苗等方面的准备工作。高祎祺 摄农产品进城规模扩大,“路费”下降在研讨会上,《2024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经济和消费周期,数字农产品电商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现阶段重点任务应转向“三农”信息服务数字化、智慧农业以及生产、加工、营销、物流、品牌等环节的数字化,以达成产业形态的整体变革。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农业产业,在行业内已有探索。以拼多多为例,平台通过搭建“农地云拼”系统,将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线上归集,形成爆款,减少中间环节,让农产品直连消费者餐桌,降低终端售价的同时提高了农户收益。通过重点投入建设生鲜冷链物流体系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拼多多承诺生鲜农货48小时内发货、边远地区包邮等。“农云行动”是拼多多推动农业产区“数实融合”的重要举措。2023年,拼多多发起该行动,深入山西、四川、陕西、云南、湖北、福建、山东、江苏等农产品产业带,为当地商家提供电商运营专场培训及一对一定向运营指导,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就业增长。“农云行动”也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评为“全国县域振兴典型案例”。数据显示,电商“下乡”,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规模在持续增长。根据《报告》,2023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约为2014年的5倍。此外,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再创新高,2023年物流总额超过5.3万亿元,同比增长4.1%,从2021年到2023年,农产品物流总额连续三年超过5万亿元。虽然农产品进城规模扩大,“路费”却下降了,数据显示,物流费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2023年的14.4%。从人才与技术入手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报告》指出,电商在农业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应被赋予新内涵,除了实物农产品交易,数字农产品电商还应包括服务类农产品、体验类农产品等。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年轻人对电商感兴趣,但起初对电商经营并无概念。如何扶持“新农人”非常重要,“我们的业务人员每天都会实时为商家答疑,长期跟踪、分析商家经营情况,针对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介入并提供改进建议。此外,通过‘农云行动’,我们每年深入农业产业带考察,除了提供现场培训,还通过走访,为商家一对一设计经营思路和方案。”据拼多多调查数据显示,平台上90后、95后、00后商家占比超过49%,95后“新新农人”占比超过13%,人数超过12.6万,其中大部分是返乡创业青年,一位“新新农人”返乡,能够带动5至10位95后就业创业。上述负责人表示,扶持“新新农人”,需要建立一整套激励“新农人”跨越式发展的平台机制。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推进产品创新,这也是目前农产品电商面临的问题之一。《报告》指出,部分农产品电商企业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为助力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拼多多在田间地头兴起“技术革命”,持续多年支持“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等赛事,助力农业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优质农产品上行。以科技小院大赛为例,拼多多已连续两届作为赛事支持方,助力高校学子交流,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例如,对于褚橙科技小院研究的褚橙、丹棱桔橙科技小院主攻的桔橙、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聚焦的蜜柚等特色农产品,拼多多通过农产品“零佣金”、百亿补贴等惠农政策,给予积极扶持。相关专家建议,创新农产品电商的模式和场景,应从人才、生产工具、生产关系入手。其一,打造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足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其二,充分使用新型生产工具,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型农产品电商;其三,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效配置。

  (记者 王成栋)日前,农业农村厅印发《四川省农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四川将探索完善农村沼气安全处置和报废管理体系,以提高农村能源安全系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户用沼气池保有量555万口,居全国第一,其中约四成处于废弃闲置状态。《方案》要求,加快废弃农村户用沼气池、沼气工程安全处置,指导各地及时规范开展户用沼气和沼气工程报废处置。此外,《方案》提出,将聚焦提升行业领域标准化水平、全力提升主体安全生产意识、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推进生产经营基础条件升级、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能力、强化关键领域安全生产执法等,提升农业安全生产系数,最终到2026年基本建立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常态化机制,实现全省农业安全生产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记者 王成栋)“这个配方肥和种子,有技术员看过吗?”4月4日上午,刚到位于自贡市荣县乐德镇天宫庙村的春玉米播栽现场,荣县乐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广坪便问道。在杨广坪看来,“好种子”和“好肥料”,是获得“好产量”的前提。春分以来,四川各地陆续进入大春粮食作物育播(育秧、播种)阶段,并将“提单产”放在突出位置。单产究竟如何提?日前,记者进行了走访了解。扩面增产难度加大“提单产”成重中之重大春粮食作物育播,为何聚焦“提单产”?“中央有要求,四川有需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伍修强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助力全国冲刺千亿目标责无旁贷。“因此,四川提出力争今年粮食总产量再增6亿斤的目标。这不仅对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提出新要求,也对四川粮食单位面积产出提出新目标。”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以来,四川通过多种措施推动粮食扩面增产,去年,粮食总产量达718.8亿斤,再创新高。但是,随着四川不断消除撂荒地和非粮化土地存量,通过扩面积来带动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何在大春粮食生产上发力“提单产”?这是立足四川粮食生产格局与结构的现实选择。多年来,全省大春粮食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八成以上,可谓“抓住了大春,就抓好了全年”。“在这个背景下,发力大春‘提单产’成了推动四川粮食增产最有潜力和可行性的方式和路径。”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必须从育秧、播种阶段就把“提单产”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多措并举推动粮食亩均增产3公斤四川提出,今年力争全省粮食平均亩产增加3公斤,其中水稻、玉米、小麦、薯类、大豆平均亩产分别提高3.6公斤、3.1公斤、6.5公斤、2.4公斤、1.7公斤以上。“一方面,在全省范围内集成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农和良制‘五良融合’,一方面,积极开展‘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高水平建设1000个千亩高产展示片、340个百亩超高产攻关方和一批连片高产典型,集中打造一批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成效展示窗口,做到点创高产、片成规模、线有看头、面有提升,以推动大面积单产水平提高。为激发各地提升单产的积极性,四川将重点用好考核“指挥棒”,把“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结果作为考核重要指标。同时,启动一系列单产竞赛活动,在全省评选10个高产竞赛先进县、20个科技增粮先进单位、50个四川“粮王”,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地方重农抓粮、科研单位兴粮、种粮主体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天府良机”行动去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加力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加快打造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天府良机”行动方案(2023—2025年)》并提出,2024年,四川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农机装备产业园区分批启动建设,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到2025年,完成“天府良机”产学研推用一体化布局,农机装备产业园区和农机装备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农机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并完成中试,平原地区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1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记者 王成栋)“还好,进度追上来了。”3月29日上午,农机手李哲拧上拖拉机发动机的螺丝,额头上已渗出汗珠。在他身旁,近百名同行头也不抬地忙碌着。李哲参加的是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今年以来,四川在农机领域动作频频:1月17日,农业农村厅召开“天府良机”装备需求产销企业座谈会,这是四川首次举行农机装备产销企业座谈会;3月,四川先后举行2024第十七届西南农牧业机械展览会暨首届中国(四川)丘陵山区农机展览会、春耕农机团购节和四川省农机装备产业园区座谈会……这些活动都是四川去年开始实施的“天府良机”行动的内容。四川为何实施“天府良机”行动?又有哪些举措与成效?近日,在南充市蓬安县河舒镇柳滩社区,农技人员正在操作植保无人机播撒谷种。 刘永红 摄(C视觉)为何实施补齐农机短板,助力降本增收“农机装备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关系到四川粮食稳产增产大局。”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李宇飞介绍,数据显示,受全省八成耕地集中在丘陵山区影响,去年四川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只有70%,在全国排名靠后,“实施‘天府良机’行动,就是为了加快补齐四川农机短板,实现良田、良种、良机、良农和良制‘五良融合’,护航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机械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成本和减损耗两方面。”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说,调查显示,四川全程机械化播种、管理、收割、烘干的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收益,远高于人工作业的收益。眉山市东坡区种粮大户李相德算了一笔账:在插秧机、无人机和收割机“助阵”的情况下,每亩水稻可减少人力开支上百元。在收割环节,收割机与烘干机搭配使用,每亩可减少粮食损耗40斤,按市场价测算,等于每亩增收50元。“特别是碰上‘华西秋雨’时,收割机和烘干机带来的增收更明显。”李相德说,当地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水稻,平均每亩每季增收150元。农业机械化还有助于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得益于合作社拥有的50多台(套)新型农机,3000多亩地,我们6个人就可以管得过来。”德阳广汉市连山镇90后“田保姆”廖成勇说,算上托管、流转及农机服务的土地,他所在的广汉市惠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实际耕作集中连片土地 3600亩,全部用于种植优质稻。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石船村的农民在驾驶农机犁田备耕。 张启富 摄(C视觉)有何举措装备研发与改善作业条件双管齐下去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加力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加快打造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天府良机”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面实施“天府良机”行动,着力提升四川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首先要做足“硬功夫”,在装备研发与改善农机作业条件方面双管齐下。“装备研发方面,要立足四川地形实际,整合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力量集成攻关,力求在适用丘陵山区的农机研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邱云桥补充,主要是面向丘区和水旱轮作需求,在小型农机装备研发、中试上取得新突破。目前,四川正加快构建包括高校、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在内的农机产学研推用一体化机制,在成都、德阳、达州等地打造农机装备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研发、中试与生产的载体平台,构建涵盖全链条的产业集群。改善农机作业条件方面,从四川实际看,关键在于改变耕地崎岖和“鸡窝田”“巴掌田”等小田块不适宜机械化耕作的现状。“主要方式是建好高标准农田,改善耕作条件。”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刘代银说,近年来,四川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改善各地的机械作业条件;借助土地细碎化整治试点等,同步加快农田“小块变大块”。“过去10亩田分成12块,一块田高差能有1米多。”德阳市中江县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滔说,去年,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宜机化改造,他流转的10多亩坡耕地地块变平坦了,“今年大春全部机械化作业,省了20多个人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476万亩,预计到2025年底,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如何推广完善政策,构建覆盖全省的服务体系3月底,四川省“天府良机”行动2024年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透露,今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提高机械化率,前提是农户愿意买、买得起农机。“有些农机太贵了。”遂宁市大英县种粮大户代维说,一台农用无人机价格接近4万元,对于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的农户来说,这笔投资的收益并不高,“无人机就撒化肥、喷药的时候用那么几次。”眉山市东坡区种粮大户王元威也测算过,种粮面积超过300亩时,购买并使用烘干机才划算,“毕竟安装总费用都要约10万元。”在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处调研员母鑫看来,要解决买不起、不愿买的问题,必须稳住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核心的农机推广政策,加快构建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体系,“目前四川已建立动态化调整的农机补贴目录、补贴标准,农机补贴范围越来越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服务体系应包括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府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支撑力量是农机服务专合社、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他们有购置多种农机的实力,也有为周边小农户服务的能力。通过社会化服务,可解决小农户‘买不起、不愿买’的问题。”政府服务体系则以面向基层的农机服务力量和区域农机服务中心为主,主要提供农机供需信息、跨区作业指导、维修和培训等服务。李宇飞介绍,接下来,四川将按照“一村一农机大户、一乡一农机合作社、一县一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方式布局覆盖全省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推动省级农业机械化立法,为“天府良机”行动再添“一把火”。

  (记者 邵明亮)红鱼洞水库灌区干渠工程通过通水验收,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首条高瓦斯隧洞贯通,向家坝灌区工程猫儿沱江底隧洞主体完工,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太和隧洞贯通……今年以来,我省水利工程建设“战线”捷报频传。近日召开的2024年全省水利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透露,今年我省水利投资将突破8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相较去年600多亿元的投资量,200亿元的增量从哪来?下一步,我省水利工作又将朝哪个方向发力?水利投资跃居全国第四4月6日,正值清明假期,位于宜宾市叙州区的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大地湾渡槽建设现场,数十名工人紧锣密鼓地进行模板拆除、钢筋下料等施工作业。大地湾渡槽全长630米,最大跨度42米,槽身最薄处厚度仅35厘米,具有跨度大、结构薄等特点,是向家坝灌区的标志性渡槽工程。该渡槽于2022年11月完成第一跨槽身浇筑,目前已完成11跨槽身施工,计划4月底完成全部槽身施工。当前,参建各方锚定目标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力争一期一步工程8月具备通水条件。大地湾渡槽建设快速推进,正是四川水利“项目建设年”的生动展现。“把今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是因为当前我省水利项目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投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规划项目、建设项目、验收项目、投运项目均全面推进。”水利厅规划计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我省水利投资从2020年200多亿元提升到去年的600多亿元,跃居全国第四。今年的增量在哪里?据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四川纳入国债支持的水利项目达568个,其中在建109个、拟建459个,共落实国债资金254亿元,排在全国前列。“今年800亿元水利投资目标达成后,我省水利投资相比‘十三五’末年将翻两番。”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30年建成水利强省“尽管我省水利投资已排在全国前列,但水利工作总体还未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在2024年全省水利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水利厅厅长郭亨孝说,与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相比,四川的水利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形势逼人,但更催人奋进!今年我省将开工引大济岷、毗河供水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预计在建水利工程总投资规模近3000亿元,加快向水利强省进军。”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当前水利工作面临众多战略机遇和政策利好。“国家正将水利建设投资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力点,继去年发行特别国债支持水利建设后,今年又发行超长周期国债,对我们来说发展形势良好,内生动力强劲。”郭亨孝表示。对此,四川水利发布最新“任务书”:到2025年,从“三年上台阶”到“五年大发展”,引大济岷工程加快建设,全省现代水网格局基本成型,水利投入持续稳定在800亿元以上,基本成为水利大省;到2030年,全省现代骨干水网总体架构基本完成,水利总投资稳定在800亿元至1000亿元高位,最终成为水利强省。

  水利工程总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78亿立方米 今年春灌 四川的水够用吗

  ●截至3月31日,全省各类水利工程总蓄水量为67.24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平均蓄水量减少10.29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加1.78亿立方米。春灌供水形势严峻,特别是自贡、攀枝花、内江、广元等地约有30万亩灌面水稻,面临较大的保栽压力●要采取蓄、引、提、调、拦等多种措施,增加水库、山坪塘等水利工程蓄水量,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做好雨洪资源拦蓄利用;提前谋划春灌高峰期用水保障,“一县一策”“一库一策”调优供水保障方案;坚持“开源”“节流”并举,落实落细蓄水保水措施,增加水利工程蓄水(记者 邵明亮)4月4日清明节,都江堰举行放水仪式,标志着都江堰灌区春灌工作全面启动。随着气温回升,全省各地的春耕春播从南至北陆续铺开,春灌也已大面积展开。当前我省水利工程蓄水情况如何?将如何保障今年春灌用水需求?宜宾市南溪区仙源街道,村民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兰锋 摄(C视觉)形势需水量约60亿立方米,部分灌面保栽压力大“要用水泥砂浆往缝隙里灌填,这样防渗效果才会好。”近日,广元市苍溪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在闫家沟水库灌区渠道整治现场,指导施工人员开展渠道防渗漏硬化作业,为春灌供水做准备。春灌是开春后土地喝的“第一口水”,也是确保大春粮食丰收的大事。苍溪县水利工程总蓄水量约2.1亿立方米,过去春灌前,当地要蓄够1亿立方米水才能较好满足春灌需求。然而近两年降雨相对偏少,工程蓄水不足,目前全县各类水利工程蓄水量仅6700余万立方米。“用水需求变化不大,供给却比往年少很多,今年春灌形势很紧张。”苍溪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利用好水资源,去冬今春以来,苍溪县先后投入机械设备1100台(套),组织群众参与清理渠道1700余公里,硬化防渗渠190公里,做好引水供水各项工作。跟苍溪县的情况相似,今年全省春灌用水需求变化不大。省农村水利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稻是我省大春栽插的主要作物,近年来我省水稻栽插一直保持在2800万亩以上,其中水利工程保栽面积在2100万亩以上,保栽需水量约60亿立方米。目前的蓄水量够用吗?据悉,由于前期降水偏少,截至3月31日,全省各类水利工程总蓄水量为67.24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平均蓄水量减少10.29亿立方米,但较去年同期增加1.78亿立方米。“这些水不仅要满足春灌之需,还是很多地方的饮用水源,因此当前春灌供水形势严峻。”上述负责人表示,特别是自贡、攀枝花、内江、广元等地约有30万亩灌面水稻,面临较大的保栽压力。应对“蓄引提调拦”,千方百计增加蓄水最近,在泸州市合江县白沙镇马鹿村,前期育好的水稻秧苗陆续栽插入田。过去,在3月初育秧刚启动时,合江茂丰源农机专合社负责人杨忠富就要联系村党总支书记黄其彬进行水库放水。然而,今年直到3月下旬,在专合社育秧基本结束时,村里才给专合社放了第一轮春灌用水。“我们让大家先用冬水田里的‘自留水’育秧,后期需水量增大后再启动水库供水。”黄其彬告诉记者,把放水的时序把控好,可以提高用水效率。不仅是马鹿村,为有效应对严峻的抗旱保供形势,合江县水务部门为今年春季供水确定了一个原则,即“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活水、后库水,保重点、顾一般”,综合施策,全力抗旱保供。在黑龙滩灌区,今年的第一轮春灌供水工作已于近日结束,放水量超6280万立方米,有效满足了灌区13.4万亩育秧田、44万余亩春玉米播种及40万余亩空闲田泡田用水需求,同时还补蓄了小型水库、山坪塘等水利工程。“其实,截至3月中旬,黑龙滩灌区还存在2000万立方米的蓄水缺口,对此,我们进一步优化春灌育秧用水计划,把水量、用水时段等细化到每条支渠,使得这轮放水比以往节约近220万立方米。”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黑龙滩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还积极组织向黑龙滩水库多输水。截至3月底,黑龙滩水库累计引水近6200万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增加了一倍,更好保障灌区今年的春灌用水。“虽然供水形势严峻,但总体来看,当前蓄水情况略好于去年,基本能满足春季生活生产用水需求。”省农村水利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要千方百计增加蓄水。”水利厅厅长郭亨孝表示,要采取蓄、引、提、调、拦等多种措施,增加水库、山坪塘等水利工程蓄水量,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做好雨洪资源拦蓄利用,为抗旱保供夯实水源基础。趋势旱情露头,做好抗旱保供准备“在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降水接近正常但略偏少,气温略偏高,有中等强度春旱和夏旱……”在近期召开的都江堰灌区2024年用水管理工作会议上,听到最新的气象预测,德阳市中江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眉头一紧。今年3月,全省平均气温13.2摄氏度,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7摄氏度;全省平均降水量21.7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27%。受此影响,在川南和攀西地区,旱情有露头和进一步蔓延的趋势,自贡、内江、广元、攀枝花4市蓄水量较多年同期减少2亿立方米以上。4月我省进入春灌集中供水期,5月将迎来用水高峰。四川省气候中心预计,4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65毫米,接近常年同期;盆地中部和攀西地区将有中等强度气象干旱发生,局部偏重。这将给本就蓄水不足的各类水利工程再添保供压力。对此,水利厅要求做好“抗长旱、抗大旱”准备,提前谋划春灌高峰期用水保障,“一县一策”“一库一策”调优供水保障方案;坚持“开源”“节流”并举,落实落细蓄水保水措施,增加水利工程蓄水。乐山市犍为县组织人员对水利设施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共对23公里渠道进行清淤防渗,维护提灌站1处,保障春灌渠系供水畅通。在当前旱情较为严重的攀枝花市,当地水利部门在春灌前便开展用水户需水情况摸底调查,掌握今年春灌期间分配水量、灌溉面积、种植结构等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春灌配水计划,为春灌保驾护航。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也是应对旱情的必要举措,内江市市中区“白沱提水”工程近期已建成投用,威远县“引沱入连”工程正进入扫尾阶段,可新增日提水能力11.4万立方米。

  帅鹿麟 (图片由青神县水利局提供)“以前喝井水,现在通自来水,太方便了!”提起家里用的自来水,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诸葛村村民潘淑芳脸上露出笑容。不仅是诸葛村,还有安家坝、百家池、三清寺……一长串陆续通自来水的村庄名单背后,是青神县水利惠民生的实践和决心。近年来,青神县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让一泓清泉成为城乡居民幸福感的“不竭之源”。2023年,青神县入选全省第三批乡村水务示范县名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青神县第三水厂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水质巡查。好水同饮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近日,在青神县自来水厂,为了确保供水系统安全正常运转,巡检人员对厂区入水口、出水口等供水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保养;自来水水质检测中心实验室人员对自来水进行常规分析并做好检测记录……“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频率和项目指标要求,我们委托第三方进行水质检测,水质检测合格率100%。”青神县自来水厂相关负责人说,为确保水质安全,企业配备专职检测人员和35台检测设备,对供水生产全过程开展水质检测。优质自来水的生产是青神县高质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缩影。近年来,青神县锚定“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目标,让城乡居民用上同样优质的自来水。——城乡供水同源。为了提升供水品质,青神县投入资金3.5亿元,实施复兴水库扩建工程,形成了以复兴水库水源为主、黑龙滩水库为备的“双水源”供水模式。——城乡供水同网。青神县投资2.1亿元,新建规模化水厂1处,全县供水能力提升至4万吨/天。通过实施3个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建设供水管道500余公里,新增和改善农村供水人口5.5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29%,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也提高到66.19%。——城乡供水同质。青神县建立了完善的水质检测制度。现有水质检测中心1个,检测指标数109项,负责出厂水检测;县疾控中心定期对供水末梢水水质进行抽验。这些措施使得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提升至100%。——城乡供水同服务。青神川能水务有限公司成立维修部,负责全县供水设施的维修养护和日常巡查工作。同时,在每个乡镇设立维修点,并在每个村公示维修养护电话,实行供水问题上门服务,有效提升了供水服务保障能力。好水共用 保障生产、生态用水作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青神县优化生产供水,提升灌区供水保障能力,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打下坚实基础。近日,在青神县青竹街道程家嘴村的鸿化堰南干渠施工现场,南干渠整治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施工人员正忙着坡面浇筑、混凝土收面和养护工作,工程建设井然有序。据悉,南干渠整治工程是鸿化堰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设地点为鸿化堰灌区,主要内容为整治7条总长约26公里的渠道。“去年项目开工后,完成了8公里南干渠的渠道整治,今年要完成剩下2公里的渠道整治。项目实施后,鸿化堰灌区取水量约42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将达到5.7万亩。”鸿化堰灌区服务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青神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生产用水。依托“一江五河”和“三水库”,青神县实施了3个中型灌区渠道整治项目,整治渠道80余公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得到提升,新增和改善灌面达到8.54万亩,恢复灌面1.36万亩。与此同时,青神县还大力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实施4个中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安装计量设施187套,逐步完善农业供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并成功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得益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推进,2017年以来,青神县建成占地面积600余亩的唤鱼公园、占地面积2000亩的竹林湿地公园,以及700亩竹里海棠公园、1000亩竹里桃花公园等调蓄空间,为“竹里青神”提供了生态水景。下一步,青神县将以“提高供水水源水量、增强供水抗风险能力、加强供水水质保障、全面推进规范化管理、创新供水管理体制机制”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供水水网体系和现代化水管理体系,持续推动农村水利高质量发展。

  李傲寒 (图片由开江县水务局提供)“家里用水比几年前方便多了,水质、水量都很好!”临近中午,达州市开江县八庙镇长堰沟村村民刘茂富和家人正在厨房做饭,只需轻拧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近年来,开江县抢抓全省第二批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契机,围绕“乡村水务、农业灌溉、水库及渠道、水美新村”四大板块,着力在农村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改革、体制机制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全力推动农村水利工作从“打基础”向“强推进”转变。宝石桥水库是开江县的重要水源地。做深做实 推动城市化供水服务向村社延伸开江县地处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境内“三山微水七分田”特征显著,地形从东北至西南逐步由深丘、浅丘向平坝过渡,相对落差大,给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推进带来挑战。水是生命之源,保护好水源地才能有效保障水源的水质、水量。对开江县来说,在推进乡村水务建设的进程中,稳定、优质的水源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坚持水源为先,积极开展备用水源建设。例如,奋力推进大雄水库、徐家堡水库扩建工程、纸厂沟水库、胡家沟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建设,增强宝石桥水库饮用水源保障能力,同时连通宝石桥水库、明月水库和其他小型骨干水源,为实现‘大水源、大水网、大联通’的目标增量提速。”开江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水质保障方面,开江县加大投入力度,对全县300余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逐步安装净水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升级改造供水管网,确保城乡供水工程无论大小,水质均有保障。此外,为提升供水服务水平,开江县还建立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投资建设机制,推动供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组建城乡供水服务中心,开通供水服务专线、发放农村供水服务卡,畅通群众涉水问题反映渠道,采取“联合办公、电话预约、上门服务”方式,统筹城乡供水服务管理,推动城市化供水服务向村社延伸,做好供水服务“最后一公里”。协同推进 加强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水务、农业灌溉、水库及渠道、水美新村”也是全省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大板块”缺一不可,开江县通过协调推进相关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水利工作质效。“今年春灌用水没问题吧?”近日,开江县宝石桥甘棠镇转洞桥村村民王海龙来到宝石桥水库大坝上,向水库管理人员询问今年蓄水保障情况。作为川东北地区的一座大型水库,宝石桥水库的库容达1.07亿立方米,开江县70%的耕地靠它灌溉,灌溉面积近20万亩。在农业灌溉板块,开江县委、县政府要求,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全县灌区内农田春灌及“稻田+”示范基地用水,严格执行《宝石桥水库渠系配套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与相关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制度,建立安全隐患整改台账,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如实登记,逗硬惩处。不仅是宝石桥水库,开江县还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及时对已到安全鉴定期限的水库全面启动“把脉问诊”式安全鉴定工作,并按照轻重缓急,分批次规划实施,形成水库工程建设“工程平安+运管标化+环境美化”工作思路,确保每一处水利工程既发挥工程效益,更发挥社会效益。此外,在水美新村建设方面,开江县以抓实“水之治”扮靓乡村、打造“水之美”致富一方为总目标,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加强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做足乡村振兴“水文章”,努力实现水安全有保障、水资源有保证、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的目标,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水利保障!

  安斌 张羽 (图片由梓潼县汇智水务有限公司提供)“过去,我们这里水资源匮乏,用水困难;现在,武引西梓干渠水源不断,大家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近日,绵阳市梓潼县仁和镇青元村村民李栓英感慨地说。近年来,梓潼县委、县政府聚焦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水库安全管理和水美乡村建设,全力推动城乡水务一体化,成功入选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全省第一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先后荣获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省乡村水务先进县、省级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等荣誉,一个功能完备的现代水网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实施水系连通项目后的梓潼县马鸣河。全力建好城乡“供水网” 织密农业“灌溉网”现在,青元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智慧水利”带来的便利——通过梓潼汇智水务平台和一体化供水在线实时监测系统,实现水厂远程控制和集中管理;建成“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业务受理、工程抢修、水费收缴“一条龙服务”,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服务”;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经受住近年的高温天气考验,保障了全县人畜饮水安全。这样的成绩如何实现的?“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梓潼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通过采取“政府配套一部分、企业自筹一部分、向上争取一部分”的资金筹集模式,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1.35亿元,统筹配置梓江水、武引水和水库水3种水源作为县域饮用水源,建成梓江马溜坝、梓安村和天生堰3个骨干水源地,实现城乡供水“同源”。此外,梓潼县还敷设管网6000余公里,建成宝石、许州、文昌三大供水片区,形成辐射全县、城乡联网、末端连户的城乡“供水网”,截至2023年底,全县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3.11%。在农业灌溉方面,梓潼县大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三年攻坚行动,主动承接和融入省市水网,以完善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完成2000余口“当家堰”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维修整治,构建起多水源共济、多工程互补、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的水源保障体系。与此同时,梓潼县还启动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注重田间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衔接连通,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95万亩,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33.99万亩,构建起田成方、路成型、渠成网、沟相连的农业“灌溉网”。全力筑牢水库“安全网” 构建乡村“生态网”5月,我省将正式入汛。在拥有东方红水库、三合水库等众多中小型水库的梓潼县,水库安全度汛是每年防汛工作的重点。如何筑牢水库“安全网”?梓潼县始终坚持群测群防抓水库安全防治,全面落实169座水库行政、技术、巡查值守“三个责任人”;全覆盖开展水库防汛抢险应急演练,逐库落实防汛抢险物资,建成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构建起全县水库动态监管预警系统。此外,梓潼县还全面推进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近年来争取上级各类资金5800余万元,完成县域内所有中小型水库、水闸、引水渠埝安全鉴定,水利设施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在构建乡村“生态网”方面,梓潼县也在积极行动。近日,在文昌镇、长卿镇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施工现场,几台挖掘机将渠系内的淤泥不停地挖起,施工人员忙着修建边坡和挡墙。“依托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我们积极构建节水配水管理、基础设施生态网络、河湖保护、水旱灾害防治、现代水利制度、蜀水文化‘六水新村’建设体系,加快打造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水美新村,目前已建成20余个。”梓潼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梓潼县正加快构建功能完备的现代水网体系,在城乡水务一体化、农田水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重点改革领域全面推进,水系连通、水美乡村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创新思路正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能”!

  张勇 苟晟 (图片由南江县水利局提供)“现在用水很方便,水质也很好!”近日,在巴中市南江县公山镇甘溪村易地搬迁聚居点,村民彭秀玉正在做饭,谈起家里的自来水,她十分满意。过去,彭秀玉和家人住在公山镇甘溪村的半山腰,用水一直是个难题,如今只要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啦啦流出来,清澈甘甜。近年来,南江县致力于缩小城乡供水差距,立足山区实际,以建设全省第二批乡村水务示范县为契机,持续用力构建南江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水利支撑。南江县熊包梁供水工程。坚持规模化 夯实“三大”供水基础南江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处深山区,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季节性缺水明显。过去,不少山区群众只能靠肩挑背扛找水吃。小小一滴水,关乎大民生。要提供优质、稳定的供水,水源是前提和保障。对此,南江县开工建设汇田河水库,扩建杨家沟、坳盘窝、魏家沟水库,规划建设官房沟水库、群力水库等骨干水源水库工程,新增蓄水2293万立方米。同时,将空木河、玉泉河等优质河流水资源引用调度再分配,有效解决县域内水源不足的问题。有了大水源,还要建设大水厂。南江县在海拔590米至1320米的长赤、大河、坪河、关坝等区域,阶梯分片布局,建设千吨万人规模化水厂10个,日供水能力达到8.76万立方米,覆盖350个村(社区)40余万城乡居民。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到85%以上,供水保障率达到98%以上。有了规模化制水能力,如何把优质水送到千家万户?这就需要配备大管网。对此,南江县建成空木河至长赤、熊包梁至正直、玉泉至赶场等管网联通工程,安装输水管网60余公里,将县内北部空木河水源引至长赤镇西南部,切实解决长赤、正直片区水源缺乏问题。“全县形成了一张从北到南、从高到低、纵横联通的供水网络。”南江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乡村水务建设过程中,当地坚持规模化,不断夯实供水基础设施,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专业化管理 形成新的城乡供水格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注重“三分建、七分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坚持市场化运作。”南江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全县乡村水务建设,该县明确南江县乡镇供水有限公司作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平台公司,承担县域内村镇供水投融资、工程建设、运维管理等职责。供水工程建设需要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一方面,南江县争取债券资金2.02亿元,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实施关坝和云顶2个千吨万人供水工程、智慧供水、南部片区管网联通工程等建设;安排整合资金、衔接资金等900余万元,对25处村镇供水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借力平台公司和社会投融资,融资1.42亿元,建成大河、八庙、空木河3个千吨万人供水工程;融资0.6亿元,建设北部管网联通工程、村镇供水提升改造工程。南江县还向社会融资1.6亿元,建设熊包梁、东垭、虎跳沟3个千吨万人供水工程;融资2.28亿元,建设县城第二水厂。在供水工程管理方面,南江县推行集中专业管理,由南江县乡镇供水有限公司对水厂进行专业化管理。规模化供水工程全面配套建设水质化验室和水质检测设备,对主要指标进行“一日一检”。此外,南江县大力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信息化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水务”平台。在红光镇、集州街道等实施智能卡表改造,实现智能化管理。在优化供水服务方面,该县积极畅通服务渠道和问题反馈渠道,户户张贴农村供水服务明白卡,县、镇、村、供水公司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开展全天候服务,实现城乡供水同服务。“随着乡村水务建设深入实施,目前全县互联、互通和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的供水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深山区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南江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行晓艺)4月7日,在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水井沟村园村共建基地,全自动化的肉兔养殖生产线上,一排排兔笼整齐排列,投料装置按时自动投料。“这批肉兔有2万余只,再等半个月就能出栏,预计收入约140万元。”水井沟村党总支书记詹伦君说。水井沟村每年出栏肉兔20余万只,销路一直是村里担心的事。去年5月,沿滩区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班开展“党旗领航·园村共建”示范行动,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西南(自贡)食品产业园结对共建,为村里解了忧。在专班的“牵线搭桥”下,水井沟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与园区签订合作协议,以订单模式为园区内的井城厨艺、焱味邱金等企业提供肉兔原材料。不仅如此,水井沟村还与园区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已向园区企业提供劳务用工100余人。詹伦君介绍,依靠“园村共建”,去年水井沟村的集体经济收益达20余万元。水井沟村“尝鲜”成功,“园区+企业+集体经济+农业”的合作新模式开始在全区推广:联络镇高滩村、新和村已为四川千般就食品有限公司供应50吨鸡蛋;四川千椒百味食品有限公司已在瓦市镇新堂村采购菱角菜300吨;园区企业已吸纳黄市镇、王井镇、沿滩镇等周边乡镇就业人员1200人。沿着“园村共建”思路,新的合作关系还在不断建立。3月18日,由水井沟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的自贡市携手劳务中介公司在园区揭牌;3月26日,九洪乡和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在肉兔、红苕、稻谷等农产品及劳务输出方面开展合作……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思雨 余强)阳春三月好,处处绿意浓。进竹林,淡淡竹香“清新自然”;观林下,鲜嫩春笋“破土而出”;看市场,竹制产品“销售火热”。在宜宾市翠屏区,竹产业三产协调发展,合奏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曲。下“竹”功夫笋香竹美农户笑“今年出笋时间比往年早两个月左右,而且价格还很不错,再累也值得!”近日,在双谊镇新政村,竹农伍运财正在苦竹基地中采收新鲜苦笋,他高兴地说。几年前,苦竹基地所在区域还是一片未成规模的普通竹林,每年4月份才陆续出笋,农户们零散采挖后拿到市场上售卖,一斤两三元,经济效益不明显。为破解“林好笋不佳,林农收益差”的难题,2023年,宜宾沁竹林业有限公司在新政村流转了1000余亩林地,在翠屏区林业和竹业局的技术指导下,对基地的苦竹林进行科学化种植和规模化管理,实现了苦笋“早产丰产高产”,让这片竹林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林”。该基地负责人彭世界告诉笔者,目前基地内苦笋已实现较周边区域提前3个月左右出笋,目前的市场售价在40元/斤左右,较往年4月出笋的价格翻了至少10倍。如今的新政村苦竹基地,竹株高耸,错落有致;林下竹笋鲜嫩,走地鸡散见林中。美好生态赏心悦目,也为新政村民带来了“新钱景”。“流转林地可以获得收益,在林地干活也能挣工资,我们觉得特别好!”村民们乐呵呵地说。“如今基地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认为这离不开好政策、好指导,也离不开村民们的努力!”彭世界高兴地说,下一步,基地还将围绕“天府森林粮库”相关要求,进一步做好林下立体种植养殖,切实提高林地收益率,助力村民更富、乡村更美。做“竹”文章“以竹代塑”产业兴竹桌椅、竹拐杖、竹茶具、竹打火机……走进宜宾江之竹竹业有限公司,展台上类型丰富、款式多样的竹制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新颖的产品设计、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拓展着人们的想象空间,显示出“以竹代塑”的丰富可能性。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出台《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化发展跑出加速度,彰显了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也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宜宾素有“中国竹都”的美誉,翠屏也有着丰富竹资源,年产竹材20万吨以上,具有发展“以竹代塑”产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翠屏区吸引宜宾江之竹竹业有限公司落户翠屏,共同探索翠屏“以竹代塑”产业化路径。目前,已有近100种“翠屏造”产品投产并销售,这些商品不仅成了翠屏特产,也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欢迎,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我们积极贯彻落实‘以竹代塑’要求,充分利用翠屏区各镇丰富的竹资源,生产出了优质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品和收藏品,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预计今年公司年产值将突破2000万元。同时,‘订单忙’带来的‘务工忙’,也有效解决了当地的居民就业问题。”宜宾江之竹竹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欧庆凯表示,下一步,该公司将引进更多竹工艺制作高水平人才,推动竹产品高质量发展,让“以竹代塑”产品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有效助推“以竹代塑”产业化进程。

  四川农村日报讯 符理 特约通讯员 杜文龙“接种一定要注意哈,一定要把耳洞填满,但是又不能把它弄太紧,太紧不利于后期菌种和空气的接 入……”4月7日,笔者在通江银耳(食用菌)百亿级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园区陈河核心区看到,数十名耳农正抢抓时节,有序进行银耳接种备料工作,打孔、接种、上架,一垛垛整齐堆码的耳棒散发着独特香味。“我们基地今年备了4万多袋菌种、120个耳棚。最近天气晴好,气温回升,非常适合银耳接种。”裕德源有机通江银耳基地现场负责人刘桂华介绍,基地现在每天的用工量在60人左右,力争早日完成接种。“去年收获了6000多斤银耳,希望今年产量和效益都更好。”侯高祥是陈河镇陈家坝村6社村民,每年到了银耳接种的生产季节,他都会来基地里打零工挣钱。“我负责为菌棒打孔,按照打孔的段木数量计算工资,大的一元,小的八角,平均1个小时大概能打60段,每天能有四五百元收入。”谈话间,侯高祥已经熟练地完成了两段菌棒的打孔,“到这里打工,不仅能补贴家用,还能学到更先进的银耳生产、管理等技术!”在通江县涪阳镇的斜滩河村4社,公路沿线的银耳种植大户门前,堆满了一垛垛等待接种的耳棒。为了赶抢季节,银耳种植大户吴明献请了不少邻居来帮忙种银耳。“这几年银耳种植政策好,市场效益不错,我一直坚持在家种植银耳。今年我准备种植银耳1000袋,预计可以实现银耳产值5万元。”吴明献高兴地说。“我们村平均海拔 820米以上,一直都有种植段木银耳的传统。”斜滩河村党支部书记李晓春介绍,仅仅该村4社就有8户段木银耳种植户,去年共计栽培段木银耳近 4000 袋,产值达到 20余万元,户均增收近 1.5 万元。“今年通过菌种、栽培模式、质量把控三统一的方式集中攻坚银耳种植,大家对今年的产量和效益信心十足。”“预计今年接种通江银耳100万袋,产量可达48万斤,产值可达4亿元。”通江县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文显成说。近年来,通江县聚焦打造“通江银耳(食用菌)百亿级产业集群”总体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争创工作为抓手,完善产业环线人文景观,为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通江银耳区域品牌价值再创新高,达到61.66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陈炜伟)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确保完成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问: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在未来一段时期,现有产需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需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行动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日前已由国务院印发实施。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是什么?答: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耕地、水利、种子、农机、化肥农药、耕作技术等着手,加强衔接配合和技术集成创新,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走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支撑有力、集约节约绿色的增粮之路,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坚持立足国内、端牢饭碗,把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坚持依靠科技、集成配套,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推动良田良制并举、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坚持优化结构、绿色增粮,着力提高粮食供给质量。坚持适度规模、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坚持完善政策、压实责任,形成支持粮食产能提升的工作合力。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有哪些主要目标?答: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品种结构方面,综合考虑今后一个时期不同粮食品种消费需求变化趋势,行动方案明确了分品种增产任务,将产能提升重点放在玉米和大豆上。按照“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思路,水稻、小麦重在提升品质、优化结构,玉米重在集成配套、主攻单产,大豆重在多措并举、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杂粮杂豆等品种,根据市场需求优产稳供。区域布局方面,主要是根据粮食生产现状和未来增产潜力,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挖掘其他地区潜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格局。行动方案明确了六大片区、不同省份的产能提升任务,并在全国部署了720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带动重点粮食品种和产能提升任务有效落实。问:围绕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答:行动方案围绕粮食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谋划部署了农业节水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粮食单产提升、粮食绿色生产、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盐碱地综合利用、粮食加工仓储物流能力建设等9项支撑性重大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扎实推进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补齐种业科技创新等短板弱项,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为确保完成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行动方案明确了哪些保障措施?答:行动方案部署了6方面保障举措和支持政策:一是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粮食生产投入保障,有效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支撑粮食产能提升的集聚效应。三是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四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粮食生产相关信贷投放。五是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六是健全现代粮食流通体系,提升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完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新华社记者 陈地)4月8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再添交通“大动脉”。起于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止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的川渝南北大道三期项目正式通车,该道路是重庆中心城区首条延伸至市域外的城市快速道路,对于广安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安是四川距离重庆中心城区最近的地级市。2020年12月29日,经川渝两省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广安市和渝北区携手共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随后,广渝两地通力合作,启动川渝南北大道三期项目工程,将“停”在渝北区茨竹镇境内的南北大道延伸到川渝高竹新区。打通“断头路”,畅通“双城路”,沿线群众最先受益。“这条路通了,我们到重庆或去新区就更方便了。”邻水县青童庵村村民李一忠表示,该村地处川渝交界处,南北大道三期通车之前,村民到重庆空港新城,要经过蜿蜒曲折的村道、乡道、省道,耗时近1个小时。如今这条路通了,半个小时就可到达。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家在重庆、人在川渝高竹新区工作的胡秀颖。“现在每天下班都可以开车回家,‘双城’工作,‘同城’交通。”对于川渝两地群众而言,这是一条便捷的出行路。而对于川渝高竹新区近百家企业来说,这更是一条经济大道、物流大道,解决新区到重庆中心城区“近而不快”“通而不畅”的问题,能有效衔接达州、巴中等川东北地区,大大降低入驻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据测算,该道路年通行车辆将达到550万辆次以上,从新区至重庆,每吨货物物流成本可节约60元以上。位于川渝高竹新区的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全部发往重庆。“此前,从川渝高竹新区到重庆,需先走10公里国道才能到南北大道,路窄弯多,大件货物运输极为不便。如绕行G65包茂高速,时间长、费用多。”该公司生产主管王海成说,南北大道通车就像打通了一条“大动脉”,每年可为该公司节约物流成本近百万元。

相关推荐
  • 首页〈百事注册〉首页
  • 首页、天九注册、首页
  • 首页%闲乐娱乐平台%首页
  • 超凡娱乐-挂机
  • 主页*欧亿注册*主页
  • 首页-杏悦/注册平台-杏悦成就美好生活
  • 英皇娱乐-黑钱首页
  • 首页!门徒娱乐挂机!首页
  • 首页!星耀娱乐主管
  • 聚星注册-注册网址
  •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