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世皇朝登录大摩注册-黑平台吗?如果整理一部“中国往昔物流大系”,盘点历史上各种大宗商品的长途贸易与流通状况,一定是很吸引人的史著。例如茉莉花,在历史上的物流方式便颇有特点。
生活于两宋之间的张邦基在其所著《墨庄漫录》中留下了重要的信息:“闽、广多异花,悉清芬郁烈,而末利(茉莉)花为众花之冠。岭外人或云‘抹丽’,谓能掩众花也。至暮则尤香。今闽人以陶盎种之,转海而来,浙中人家以为嘉玩。然性不耐寒,极难爱护,经霜雪则多死,亦土地之异宜也。”由于茉莉花经受不住低温天气,即使移种到江南,也难以过冬,于是,在宋代,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应运而生:在福建大量种植茉莉花,并且,为了便于运输与出售,茉莉花是栽种在一只只陶盆里;到了花季,则把植有活花的陶盆成批装船,走海路运到浙江一带。
与之相印证,《梦粱录》记载,临安的夜市上,在夏秋季节以“关扑”形式售卖的货品中就包括“茉莉盛盆儿、带朵茉莉花朵”,即盆栽茉莉及含苞的茉莉散花。另外,知名风流贵公子张鎡的一首《菩萨蛮》,竟直接以乘船远来的茉莉花为主题:“层层细剪冰花小。新随荔子云帆到。一露一番开。玉人催卖栽。爱花心未已。摘放冠儿里。轻浸水晶凉。一窝云影香。”冰洁的茉莉与荔枝一道,作为福建的特产,随着风帆高挂的海船千里而来,而词人身边的女性简直等不及地催他掏钱买上几盆,养护在家中。不仅如此,这位“玉人”还摘下茉莉花朵,堆放在头上的冠子里,扣在冠中的一绾乌髻也就被花儿熏香了。
乘船来到杭州一带的茉莉花,被当作商品直接在市场上出售,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诸多情趣。无论皇宫还是民居,都流行在庭院里摆上茉莉花盆。小手艺人用铜丝串成的茉莉花长络,则是夏夜纱帐中必不可少的散香饰品。此外,小富人家还会自制茉莉香茶:把茉莉花晒干,装入一只小绢袋里,放到一只小盒的底部,然后将碾好的茶粉倾倒在花袋上,严合盒盖,以此让茶粉渐渐熏上花香。
最有意思的是,女性还流行用类似熏茉莉香茶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夏日里保养皮肤的妆身粉:把小米依法制成细粉,随时取出一部分密封在小容器里,并在粉内埋置装有茉莉鲜花的小绢袋,对这种天然无公害的妆粉加以熏香。吴文英《醉蓬莱》一词咏云:“月亸琼梳,冰销粉汗,南花熏透。”便是展现南宋女性在夏夜浑身厚厚涂满妆粉,而妆粉事先经过茉莉之类“南花”的浓熏,一旦被汗水冲融,玉体竟是花香弥漫。
直到明清时代,江南的茉莉消费依然倚赖跨地区贸易,不过,此时,专门供给江南的茉莉生产基地从福建转移到了江西赣州章江。据晚清人顾禄《桐桥倚棹录》一书可知,在苏州等地,茉莉花是一种普通的日用物品,消费量相当大。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文人王穉登曾作有《茉莉曲》六首,其中有句:“赣州船子两头尖,茉莉初来价便添。”茉莉花的长途贸易,一直都依靠水路航运。看来,水运的快捷与平稳,是盆栽茉莉花的运输业务能够成功的保证。实际上,《东京梦华录》提到,北宋末年东京汴梁琼林苑内的华嘴岗,已装点有茉莉,是由闽地进贡而来。大约也正是因为汴梁有发达的水道直通城内,才使得少量茉莉花得以从福建一路抵达地处中原的京城皇苑吧。
明清时,福建也仍然是重要的茉莉花生产基地。北京人喜饮的茉莉花茶便是在福建加工制成。如安徽茶商在同治年间开设的汪元昌茶庄,乃是“在福建自办茶场,有专人在安徽采办茶叶,自己用茉莉花熏制拼配,因此,成本低,茶叶质量高”(常人春《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不过,为了让茶中的花香更浓,在福建熏好的茉莉香片运到北京之后还要进行第二次熏制,成品称为“双熏”。此际所用之鲜茉莉花,却是“右安门外各花厂所产”(常人春、高巍《旧都百行》)。
另外,在北京的夏季,茉莉花一样是家家户户喜爱的装点,不过依赖的是本地花农的产品。显然,无论是于本地开展商业化种植,还是“广南花到江南卖”(蒋宝龄《吴门竹枝词》),其中都有经济规律在暗暗发挥着作用。